由过年的餐桌说开去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2-15 08:28
过年回老家,吃是重要内容之一。走亲戚串朋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尤其是到亲戚聚集的村落或者是亲戚已经分了“枝杈”的地方,大家总觉得不招呼客人吃顿饭那是说不过去的,一顿饭吃七八家甚至更多都很正常,于是,在东家刚刚坐定,西家就来请,南家刚拿起筷子,北家的主人就来等,赶场子般地吃,直弄得一顿饭不断转移阵地,最后撑个肚腹鼓胀,心里却是高兴的,也算是快乐的烦恼。
说实话,这些亲戚朋友们真是十分盛情,七碟子八碗,荤素冷热,丰盛异常,但看着满桌子菜肴,总感觉不对。是不好吗?不是。蒸了鱼、烧了鸡、煮了虾,俨然餐馆水平,还有什么可挑剔的?不是挑剔,是日益城市化的乡村饮食,让人感觉恍惚了……
记忆中那么好吃的农家饭现在在哪儿呢?以关中为例,那红肉苫面的酒碟子呢?那红薯甜饭、嫩绿豆芽、煮黄豆、油炸麻叶、酸辣白菜、豆腐丝呢?那寓意深刻的连汤带水的饺子面条俗称“钱串子”呢?那热气蒸腾的荤素兼具的砂锅呢?那各种形状的花馍呢?那各种馅料的包子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城市小餐馆的那些凉菜热炒,看似丰盛,实则真的吃不出农村的味道、过年的味道了,碍于主人的盛情,只能勉强吃点,说实话真不是一种享受。
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丝毫没有让农村抱残守缺、裹足不前的想法。辛劳的农民慢慢富裕之后,改善自己的生活天经地义,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但怎么才算是改善?是抛却了传统、全面否定之后重起炉灶?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所谓的城市人,三代以前几乎都是农民。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仍然和农村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忆中也都保存着浓烈的乡情回忆。特别是饮食方面,离开农村越久,味蕾中的传统需求越大,总想着过去的味道。于是,平日里郊区各种农家乐成了城市人的莫大享受,拖家带口地赶去,喝一碗苞谷稀饭,吃几块辣子锅盔,拌几样野菜,觉得是很大的享受。
现在的农民,再不像过去那样偶尔进一两趟城。他们可能常年就生活在城市里,或是住在城市的边缘,及至过年才候鸟一样飞回老家,过一阵子农村生活。于是,在他们的餐桌上,就把在城市里看到的、偶尔吃到的东西引了进来、端上饭桌,作为一种成就——看看咱家的筵席,像不像城里人?嘴上说着,心理乐滋滋的。
于是,城市的餐桌趋于农村化,农村的年饭、节庆、婚丧嫁娶的筵席反而趋于城市化,颠倒了。想想也算是一种“围城理论”吧。
农村的筵席学习城市没错,经济宽裕之后,吃点好的合情合理,也没有义务为了让城里人吃上农家饭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完全可以用城市化的筵席彰显自己的奋斗成果。这没错,只是不要完全抛却了传统,一味地刻意模仿,而是应当在继承中革新,在革新中坚持传统。更何况农村的饮食也是几千年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已经是积淀下来的精华了,千万不要认为那是上不了席面的土气,土气才是接地气的最好的方法呢!
从烹饪人才的角度看,围着锅台转的奶奶妈妈嫂子们,熟谙传统饮食烹饪之法,许多都是民间烹饪的高手。只是后来,农村的孩子们上学、打工,很少有机会学习传统烹饪技艺,许多人已经不会蒸馒头擀面条了,辛劳之余,快餐般地打发着自己的一天三顿饭,到头来烹饪技艺一点没学到,最多只能是勉强做熟糊弄糊弄肠胃了。
一句说滥了的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饮食文化,也莫能外。只有农村有了会做传统饭的人才,我们的乡土饮食才不至于断代断档。
由此还想到了许多:过去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绣花、织毛衣、剪窗花呢,如今在生活压力大的状况下,怎么才能让她们学习、传承这些东西?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妇联、共青团组织,是不是可以在农村举办一些传统饮食的培训班,甚至传统女红的培训班,让这些农村未来的“掌门人”们学习这些技艺,一则多了一项谋生的本领,二则也是对饮食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吧。
愿农村在继承、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相信我们的农村不会变成文化的荒漠。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