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村干部谈农村工作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2-13 17:07
正月十一,为了感受一下农村的过年气氛,随司机小屈来到他的家乡——户县苍游镇李北村。
和关中绝大多数村庄一样,李北村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四条东西走向的村道能容一辆大车通过,两侧村民或高或矮的住房错落有致。都说没过十五不算过完年,但正月十一的李北村,我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年味,村里安静得略显冷清,一打听才知道,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到企业上班,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户屈姓村民家里,65岁的男主人和63岁的女主人正坐在炕上,他们说家里有两个女儿,一个出嫁,一个召了入赘的上门女婿,女儿在县城保险公司上班,一个孙女已上大学,一个孙子在县城上中学,前两天孩子们都回来了,家里很热闹,现在人去屋凉,基本上又成了空巢。
与该户一墙之隔的邻居家房屋显得有些破败,村里人说是这家主人外出打工多年,也在县城买了房子,村里的老屋就空了下来。这种情况村里还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村里人收入主要靠在周围企业上班或外出打工,由于距离县城很近,不少年轻人都进城买了房,为的是工作方便和有利于孩子教育。我问他最让村干部头痛的事是什么?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既不是稳定问题,也不是计划生育,最头痛的第一是责任田的调整划分,第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原来这个村农民的责任田每四年要作一次调整,但现在有些人属于双重户籍,既有城市户口,也保留着农村户口;有的人尽管已销了农村户口,但却从公安局开出仍有农村户口的证明,仍要参加村里责任田和宅基地的分配,使本已紧张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还造成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村民老疑心村干部从中捞好处,担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对干部的不信任造成工作上不配合,即使有好项目,推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以该村主要农作物为例,一亩小麦、玉米一年净收入只有500元左右,村里打算推广大棚蔬菜,两亩地一个棚,一年可收入8000元左右,但群众却左顾右盼不愿实行。
聊天中,我也大致了解了该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全村有育龄妇女224人,去年出生人口10人,2男8女。村计生专干说,绝大多数青年人生育意愿都是最多两个孩子,不管是男娃女娃都不愿多生育,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是不见孙子不罢休,由此也引发不少婆媳矛盾。目前村民对计划生育工作最不满的是镇上规定二胎不结扎不给上户口,一个村民娶了位离婚生育过一个孩子的妇女,两人前年生了一个女孩,现申请生育二胎,镇上怎么都不给批,他们也是怎么都想不通。但村党支部书记和计生专干都对计划生育工作信心挺足,说只要再加大奖励扶助的力度,解决好独生子女特别是双女户家庭的养老问题,不要规定强行结扎而让群众自愿节育,做好这三点,计划生育工作就好做了。
收入待遇和农村干部的切身利益相关,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村支书和村主任每月由镇上补助200元,村上自筹1000元,计划生育专干的报酬全由村上自筹,中心户长每人每月10元钱。按支书的话说,就是“有就发,没有就没有了”。在这种待遇下,很难说干部会投入多少精力和多大的热情来从事工作。村支书就直言不讳地讲自己不想干了,他有一个纺织厂,还开了一家农家乐,干部的报酬过于微薄,还不够他因公的电话费和汽车加油。
谈着谈着时已过午,热心的村民要留我吃饭,但不忍打扰,挥手告别,李北村渐行渐远,尽管没有看到迎春的社火,也没有感受到热腾腾的过年氛围,但看到了农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听到了最真实的反映,还是让我心里生出了许多很深的感触。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