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二三事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2-13 17:04
一副对联看民生
从小喜欢过年时欣赏并摘抄好的春联,随着对联变成千人一面的印制商品,渐渐地就不再关注。今年回家过年,发现街那头的金友哥家门楼上贴着用毛笔书写的对联,两边是“春风撒满阳关大道,政策惠及幸福人家”,横批是“步步高”。书法虽不怎样,但一笔一划极为认真。在大家都买的情况下,这样的春联显得别具一格,便引起我的兴趣。
经了解,这是金友哥的二小子写的,这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前些年回来总觉家乡落后,尤其对道路状况不满意,说是遇到雨雪天泥泞一片,拖着沾满泥水的裤腿拜年走亲戚,自己难堪亲戚尴尬。近几年忙事业一直没回来,今年春节回家,发现村子出村路和街道都水泥硬化了,拔地而起的楼房替代了早年的蓝灰瓦房,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老人每月还能领养老保险,孩子们上学前班也免费了……这些变化让他触动很大,专门买来红纸笔墨写了这副对联。
农村这几年变化真的挺大,别说长期在外地生活的人,就是离家不远的我也深有体会。从西安回户县,原先半天的路一小时就到了,走前打个电话,到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黏面”。舅舅家对门一个人得大病花了近七万元,新合疗报了四万多,民政上救助了一万多,自己花了不到两万,大家都说要不是政策好,这个家一下子就给落架了。大家都说:“现在的政策对农民太好了!”
一副对联,或许字写得不好、编的不够生动,但反映了民生的改善,反映了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拜年吃了“闭门羹”
一年半载回去一次,拜访亲朋好友就想一个不落,于是很多时间便在路上,今年依然如此。连续走了几家之后去看姐姐,一打电话她说在长安,我只好“打道回府”。这事怨我,若不按老“黄历”办事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
姐姐家离我们老家只几里地,外甥两口在西安打工并在长安区买了房,她常年在那里照看孙子上学,长期在城里生活,有暖气有热水买菜也方便,今年就在长安过年了。姐姐进城,老家两栋漂亮的小楼房注定闲下了。我觉得这代表着一种必然,也是一个缩影——几个亲戚家都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表弟夫妇带着孩子住在县城打工,舅父舅母老两口在家闲着没有事情做。妻弟夫妻在西安有工作,孩子也在一所不错的学校上学,他们也做了在城里生活的打算,房子很快就可以拿到钥匙。年逾六旬的大哥,几个孩子都在外面务工,今年都没回家过年,他掰着指头算了街上30多户人家的情况,结论是十年后孩子都会在城里生活。
如果说农民进城和城镇化开始时还带一点政府推动色彩,那么现阶段起码在关中农村,已发展成新生代农民的自觉追求与行动。对基层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区域性并村建镇布局规划,同时解决好农村空壳化后留守老人的生活与养老困难。
排水除雪盼组织
春节前下了大雪。瑞雪兆丰年,我想今年农村一定会过个好年了。可当我对农村的亲戚这样说时,他们却不认可,因为去年秋天以来雨水太多,直到现在不少田地还有积水,没有种庄稼,种上了也长不成。
为什么不排水呢?回答:水太多,一家一户没力量,而且修渠挖沟可能涉及到别家的地,需要组织协调。但基层组织薄弱,许多村干部对此不管,而农民本不缺粮食,用钱又靠打工,所以对排水也没有太高的积极性。但多数人内心还是觉得田地被水淹很可惜,都希望基层组织能主动发挥作用。
放假结束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有论者指出,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下,农业与农村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单纯向农村输入资源,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困境,并将其概括为“新三农问题”:农业副业化、农村空虚化、农民涣散化。
或许我看到的不像上述观点那样严重,但农业税取消及计划生育政策规范化,客观上造成干部与农民的“分离”,“不作为、不出事”在村干部中还是很有市场,更何况在“各种各地、各吃各饭”的状况下把群众组织起来办事的确很难。
过年回家路上所见也是很好的例子。刚下过雪,气温又很低,由于没有及时清理积雪,乡村道路上不时有滑倒的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这与高速公路的畅通形成鲜明对比。“放在过去,各村早行动起来清扫了,但现在,没人管呀……”一位老人叹息着说。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