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依稀远去的耕读家风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2-13 16:59

  春节回老家合阳过年,村子里鳞次栉比的小洋楼、干净整洁的水泥巷道、家家门楣上火红的灯笼、乡亲们崭新时尚的穿着和对新农合、新农保的广泛赞誉,无不展示和颂扬着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一个生长于斯的农家子弟,内心的喜悦、温暖、感激和自豪自不必说,但“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沉渣泛起,让我在欣喜之余有着难以消弭的沉重和隐忧。 

  我们村三面环沟、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但在方圆数十里却有着“状元村”的美誉。多年来,村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门楣上触目可见的“耕读第”的匾额便可窥一斑。每次返乡与乡亲们聊天,谈的都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985”或“211”院校,在哪里就业等等,乡亲们会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言语之中洋溢着羡慕和自豪。 

  然而,今年回家谈及高考情况,却明显感觉到乡亲们对此话题兴致不高,且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供养大学生家庭的不屑甚至嘲笑。大年初三邂逅巷子东头的退休教师马叔,谈及我的感触,马叔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后反问我:“谁现在还羡慕考大学的呢?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有的连自己都养活不起,二十多岁的人了,还不停问家里要钱,你说读书有啥用?” 

  我一时竟无语回应。 

  马叔告诉我,现在“上学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出去打工”的思维在村子里颇有市场。就读京城名校的某大学生曾经是村里学生们的榜样,如今却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市场卖瓷砖。“学费贵,就业难”、“高投入,低产出”,马叔对“读书无用论”言简意赅的12字概括,发人深省、令人心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让教育成为一项风险投资。乡亲们现在普遍的认识是,“拼搏不如拼爹”,读书就像赌博,押对了是幸运,押错了血本无归,可能还因此背上一辈子的债务。在经历了子女被大学录取那短暂的骄傲和喜悦后,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除了巨额的债务负担外,心理的失落更为沉重、更难抚平。 

  新“读书无用论”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否定,而是对读书收益的否定,其在农村的悄然盛行,既有农民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观念陈腐的原因,也有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渠道多样化的客观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就业难和由此引发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负面效应。我认为,纠正新“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日臻完善,但一些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优化课程设置、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值得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深思。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方面,高校和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农村贫困大学生出于节约花费的考虑,很多选择报考一些二流高校或二流专业就读,直接决定了就业选择上的“先天不足”。温家宝总理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给有志、有智者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发展环境,确保草根子弟更加平等地参与竞争、实现价值。 

  看到很多农村孩子大年初五刚过,就背起“蛇皮袋”远走四方,农村的春节在短暂的喧嚣之后迅速归于平静甚至冷清,我的内心无比沉重。我期待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及党和政府更多的好政策能早日化解乡亲们对读书的茫然和疑惑,也坚信知识的阳光雨露一定能温暖和滋润生机勃发的农村大地!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