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阳县黄河沿岸防护林生机勃勃(资料照片)。
11月4日,秦岭北麓云雾缭绕,在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曹峪村的百泉河畔,60岁的村民毛会侠提着装满地软、马齿苋的篮子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砍树种地,勉强糊口。现在,我们守着山水当管家,每月能赚不少钱,日子甜得很。”她的生活变化,是渭南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渭南严守生态红线,累计实施矿山生态修复2.35万亩,昔日生态“疤痕”逐渐被绿色覆盖。
秦岭脚下绘就绿富画卷
“以前,家里的7亩地只够糊口,我靠打零工谋生,一年到头管不上娃还挣不到钱。”说起过往,毛会侠满是感慨。彼时,她和丈夫辗转各地打工,总想逃离贫瘠的山村。
转折始于秦岭北麓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启动。随着山体“疮疤”变绿、断流山泉复涌,曹峪村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该村组建“乡村经济联合体”,引入渭南素心山谷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渭南市首个省级“山水工程”——秦岭北麓百泉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这不是单一修复而是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治理。”临渭区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张锋介绍,工程覆盖10.18平方公里,涵盖河道生态修复、地质隐患治理、防护林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彻底整治2处自然灾害隐患点,消除了群众生产生活安全隐患,吸引大批打工群众返乡就业创业。
生态变好,游客纷至沓来。毛会侠和丈夫是最早回村的一批人。她化身热情好客的“毛嫂”,做家常菜、磨手工豆腐,每月稳赚2000多元;丈夫则参与村里修路、河道整治等,月工资3000多元。
“村里有了山水生态、乡村韵味,才能有生意。”从事旅游业的曹峪村新村民吕春萍说,村里结合二十四节气打造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
如今,在渭南,越来越多像曹峪村这样的山村,正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稳步前行。
“旱腰带”变身绿色“聚宝盆”
“这里在变,日新月异、脱胎换骨”。路过桥山北部山区(以下简称“北山”)富平段的人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也是每天上山养护树木的杨引社最深切的感受。
杨引社是富平县老庙镇店上村村民,家住北山脚下。今年天旱,他经常早上7点多就来到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给侧柏幼苗覆土、修枝、浇水。去年,他在修复后的土地上种了玉米、谷子,今年又种了油菜。
“现在,路宽地平,大型机器也能进地。去年,下了两场大暴雨,但这片地完好无损,水土一点没流失。”杨引社说,过去,山上全是废渣、垃圾,空气里都是石灰味,下雨污水横流。北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启动以来,山慢慢绿了,空气越来越清新。
北山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稀少。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过去聚集了大批采石企业,对环境造成不小破坏。近年来,渭南市铁腕推进采石企业关闭整合,统筹各类生态修复资金,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出台《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强化生态保护。
富平县自然资源局通过排危除险、废渣整理、土地复垦、土壤重构等措施,修复创奇石料厂矿山崩塌隐患点,完成坡面整理21.53亩,栽植刺槐、侧柏等绿植5.6万余株,新增耕地167.7亩、灌木林地和草地49.65亩。同时,按照“生态修复+绿色公园”思路,保留原矿山生产设备作为“采矿遗址”,展示石灰石工业发展历程,打造生态保护宣传样板。
“现在,野兔、松鼠和鸟类越来越多,大家没事就爱来山上转悠。”杨引社说,暑假时,不少游客专门带孩子来露营,亲近自然、体验田园乐趣。
如今,昔日光秃秃的“旱腰带”已成“绿腰带”,废弃矿山变成热门出游地,北山脚下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不断涌现,村庄美起来、人气旺起来,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
黄河西岸铺就振兴之路
秋日的合阳县,黄河西岸青翠连绵。谁能想到,这里曾因露天采砂留下大片“生态疮疤”。20世纪80年代,采石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黄河西岸山峦伤痕累累。
2020年11月,合阳县启动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边坡整治、覆土复绿,累计治理11处废弃采砂场,面积达222.45公顷,水土流失减少76.6%,造林5892亩。
生态修复的落脚点,是让群众得实惠。合阳县在修复区建起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产业示范园,33亩大棚里种满甜瓜、樱桃等作物。“‘夏黑’葡萄每公斤卖到20元,‘蓝宝石’葡萄每公斤卖到32元,精品礼盒葡萄价格更高,直供西安、北京等地。”园区负责人苏飞轮介绍。如今,昔日荒凉的采砂废弃地,已成为年收益约120万元的农业示范区,带动100余人就业。
修复工程与周边造林项目相连,一条岸绿、景美、宜居的黄河生态长廊逐步形成,为当地群众铺就“绿富同兴”的康庄大道。(记者:陈宏江 通讯员:史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