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要闻

超级枢纽 联通欧亚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1-08 07:47

11月4日晚,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灯火通明,龙门吊在长轨间缓缓滑行,机械臂与车辆精准配合,自动化系统高效调度、装卸,后台远程实时统筹,现场繁忙而有序。

作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成了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码头,并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束6线”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节点;国际集装箱作业到发线达18条,可满足中欧班列(西安)每年1万列以上开行需求。

进入11月,西安浐灞国际港节奏加快。班列4日开往阿拉山口,5日发往塔什干,6日、7日又驶向阿拉木图与霍尔果斯……虽天气渐寒,但班列开行热度不减,不少仓位早早被预订。

从2013年11月首列开行,到如今形成通达欧亚腹地的立体通道,中欧班列(西安)走过了从“起跑、跟跑”到“领跑”的历程。

“纵向看,开行密度、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横向看,枢纽功能、产业带动作用愈加凸显。”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乐说。

“十四五”以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超2.3万列,运输货物超2200万吨,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西安浐灞国际港负责人介绍,依托中欧班列,西安以物流带贸易促产业,贸易、产业、要素不断聚集,发展脉络愈发清晰。

货运能力的提升,是支撑枢纽跃升的必要条件。西安浐灞国际港已建成西安—哈萨克斯坦“枢纽对枢纽”场站,布局国际干线18条,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线路图上,以西安为中心,一条条干线向四周铺展,向东连通沿海港口,向南衔接中南半岛,向北触及俄罗斯,向西深入中亚、远达欧洲,枢纽位置一目了然。

“通道越长,越考验组织能力。”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告诉记者,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运行质效不断提升,表现在时效、成本、服务3个方面。

时效快——西安—德国杜伊斯堡线路,全程时刻表班列由每周“2去1回”增至“4去3回”,运输时效由18至20天压缩至10天左右;西安—巴库跨里海线路由“2天1列”提升为“基本天天班”,时效由15至23天缩短至11天左右。班列运行由通达向高效迈进,为企业及时交付增加了可靠性。

成本低——西安实现海关—铁路数据联通、智能报关、集装箱循环运输,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全国首创“安检前置、区港联动、抵港直装”模式,使综保区变成班列的“智慧候车大厅”,整体业务时效提升约50%。与此同时,班列分拨体系向北部延伸,陕北杨桥畔、曹家伙场、绥德3处站点纳入体系,有效覆盖华北区域,降低分拨运输成本。

服务优——中欧班列(西安)云舱系统上线后,实现“运单自动生成、报关一键提交”,提箱进站效率提升36.5%;海关车载移动式检查系统、智慧物流监管系统投入使用,配合定位系统实现货物全程可视化管理,班列组织链条透明、高效;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在西安达效,办理出口业务可享受与海港、江港同等退税政策。

今年6月10日,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建成投用,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形成“枢纽对枢纽”的物流模式。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场站集散分拨能力,也在阿拉木图—西安之间打开了运输新空间。

从夜幕中的自动化码头到云上互联的数字系统,从跨国场站联动到“连点成网”的线路布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枢纽功能愈加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在‘物流+贸易+金融+产业+法治+人文’6个方面继续深化布局。”西安浐灞国际港负责人介绍,从“国际化”布局海外场站到“数字化”推进场站智能化工程,从“市场化”强化与沿海港口等“国字号”企业合作到“法治化”提升纠纷处理和风险应对能力,一张面向未来的路径图正加速展开。

夜深了,站台上的信号灯亮起,又一列中欧班列(西安)鸣笛启动……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凭借稳定的班列组织和不断延伸的通道网络,让欧亚大陆紧密相连。

一条条钢轨向西铺展,陕西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的丝路传奇。(记者 刘坤)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