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要闻

陕西:绘就最美“夕阳红”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0-09 06:29

9月26日,在铜川市柿树沟社区的石板路上,52岁的志愿者张华骑着电动车碾过积水,车筐里的餐盒冒着热气。她记挂等着吃饭的老人,顾不上拢紧被雨打湿的衣领。

“咱这‘银发外卖员’,可不能误了老人们的饭点。”张华话音落时,“吱呀”一声门轴轻响,郑崇金老人佝偻着身子站在门口。“叔,今天有土豆鸡块和炒鸡蛋,趁热吃!”张华把餐盒递过去。“小张,辛苦了,雨这么大,下午别送了。”接过餐盒,郑崇金说。

这条送餐路,连接的不仅是厨房与餐桌,还是陕西在老龄化浪潮中,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情写下的“养老答案”。

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陕西着力织密服务网,用智慧养老破解“数字鸿沟”,用文化赋能激活“银发活力”,多措并举探索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勾勒出一幅“夕阳无限好”的民生画卷。

“我们的服务没有边界”

9月26日10时,柿树沟社区从静谧中“苏醒”。

图书阅览室里,70岁的居民朱凤英正在看一本花卉养护书。“我最近买的花还不太会伺候呢,这不,得赶紧来书里‘拜师’。”她笑着说。

书法工作室里,73岁的居民徐崇林悬腕提笔,墨汁在宣纸上晕开,“春华秋实”4个大字笔力遒劲。“社区提供免费的笔墨纸砚,咱的老年生活美滋滋!”他说。

活动室里,雷坪寺秦腔艺术团的排练进入高潮,几位老人拉弦打板,高声唱起《断桥》选段:“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藏”在仅有0.3平方公里的柿树沟社区。这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社区有6656名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四分之一。“老人要的不只是吃饱穿暖,还有‘被需要’的感觉。”该社区党委书记贺占宁说。

2017年初,贺占宁来到这里时,面对的是一个典型老工矿聚居区的“双重空心”困局:硬件上,基础设施陈旧,老年人没有活动场地;软件上,老龄化严重,居民精神生活匮乏。

如何变革,让老人安享晚年?几十年社区工作经验,让贺占宁意识到要激活“人”的内生动力。

基于此,一套以党建为引领、“4+”为主线的为老服务体系逐步成形:以“党建联动、文化融合、服务共享”为品牌内核,构建“健康伴老、解忧为老、智慧助老、文化悦老”四大服务机制,致力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年人的精神空虚往往比物质匮乏更难破解,而本土文化能人正是‘点燃’社区活力的火种。”贺占宁说,他邀请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会长徐崇林入驻社区,并设立工作室。

“没想到老了还能收徒弟。”徐崇林欣然应允。他免费教授书法、为居民写春联、参加志愿活动,在发挥余热中找到新价值。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老人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该社区也陆续打造了“家风馆”“书画室”“文学馆”等平台,吸引了更多能人,形成“社区出场地、能人献才艺、老人免费学”的良性循环。

在文化滋养精神的同时,该社区同步夯实“兜底性”服务基础,将关怀延伸至老人生活的细处。贺占宁说:“我们的服务没有边界!”

如今的柿树沟,坑洼土路变为柏油路,5分钟一班的公交车穿梭往来,舞蹈队、模特团课程排满日程,健康步道沿河延伸……“哪能想到我的晚年生活这么精彩!”66岁的居民张晓侠感慨。

“把老人的点点滴滴做到位”

“邓书记,今儿吃啥呢?”9月19日11时30分,西安市碑林区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里饭菜飘香,70岁的居民王军熟练地从公共橱柜取出碗筷,笑着朝厨房探头。

厨房里,该社区党委书记邓菊梅正握着锅铲在大铁锅里翻搅。因长年颠勺,她的右手有些变形,但动作依然干净利落。“米饭、烩菜,还有你最爱的羊肉泡馍!”她嗓音洪亮地回答。

环南路社区位于西安城墙边,是一个由老旧小区组成的社区。这里的老人大多是“老西安”,有的守着出租屋住了大半辈子,有的跟着儿女搬来却成了独居,“吃饭难”曾像块石头压在老人们心头。“菜切不动,油溅起来怕烫着,一个人索性顿顿煮面条,撒把盐就对付了。”王军坦言。

2014年,看到社区不少老人午饭总是随便凑合甚至不吃,邓菊梅急了:“老人午饭总凑合,这咋能行?”不少老人退休金刚够买药,商业餐饮价格高,老人舍不得买,她决定将社区办公室腾出一角当厨房,“用自己人办自己事”,把食堂办起来。

没有预算请专业厨师,邓菊梅就自己掌勺,工作人员轮班帮厨。早、午餐都是7元,一荤一素一汤,多年来从未涨价。“老人们没有多少积蓄,我们得替他们省。”邓菊梅说,这种尝试也成了社区“共建共治”的新模式。

为了节约成本,邓菊梅事事亲力亲为——发好的面团、自制的辣酱常搁在她办公桌上;听到一句“缺豆腐了”,她立马蹬上小车出门采购。她整天穿梭在办事大厅和厨房之间,常是刚拎菜进门,转头便问群众:“您要办什么业务?”

“别看邓书记今年已经71岁了,但你瞧瞧,她厉害得很!等下给我办完事儿,她还要接着去给老人做饭嘞。”社区居民陈昭说。

如今,在环南路社区,爱心餐成了近千名高龄老人每天最温暖的期待。91岁的独居老人纪素英已吃了5年爱心餐;困难居民杨保生在此免费就餐11年;舞蹈队队员周晓排练结束后也常来。“社区的饭菜就是家常味,健康、温暖。”周晓说。

办好“家门口的食堂”只是起点,社区的守护早已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让老人住得安全,邓菊梅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为300余户高龄老人家中安装扶手,在楼道增设锻炼设施,从细节处筑牢“安全网”。为化解邻里矛盾,她自创歌曲《远亲不如近邻》,用“我的那个左邻右舍,吃过晚饭来我家坐坐……”的歌词传递温暖。“老人一听这歌曲,气就消了一半。”她说。

这份关怀更体现在“身后事”的温度里。“社区内无人照顾的老人离世,邓书记会亲手为其穿戴寿衣、整理仪容。”陈昭说。

“老人信任我们,这些就是我们该做的事。”邓菊梅说。

环顾环南路社区办事大厅,墙上的荣誉印证着这份热忱: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谈起这些荣誉,邓菊梅的话语朴实而坚定:“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要把老人的点点滴滴做到位。”

“适老的巧思让我们生活更舒心”

9月的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峡口社区,秋阳穿过层叠的绿植,洒在平整的沥青路上。

广场上,广场舞的音乐声和居民笑声交织,休闲长椅上的老人眯眼望着嬉戏的孩童。这幅安宁图景的背后,藏着无数“为老而设”的巧思:8处无障碍改造打通出行梗阻,5个便民卫生间嵌入生活场景,175盏路灯在黄昏次第亮起,照亮老人蹒跚的脚步。

“感谢党和政府没忘了我这个‘走不快’的人。”72岁的居民付立友抚摸着家门旁的不锈钢扶手说。3年前,他中风后右腿走路不利索。“那时,我连门槛都迈不过,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后来,社区给门口修了缓坡,我就能自由出入了。适老的巧思让我们生活更舒心!”他说。

峡口社区的变化不是孤例。在陕西,一场从社区开始的“适老革命”正悄然发生——它不仅是沥青路、扶手、路灯的硬件升级,还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治理进阶,从“标准化服务”到“个性化关怀”的理念革新,像峡口社区这样悄然“变友好”的社区正越来越多。

“当前,我省共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09个。”省民政厅老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社区在“适老”的命题下,交出了各具特色的“治理答卷”:

榆林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金阳社区,以智慧养老为核心,打造“指尖智慧”云平台,实现老年服务“数据跑腿”,为400余名老人提供健康档案、活动预约、医疗咨询等服务;

宝鸡市眉县景贤社区推行“六心六色”服务模式,依托党建引领等六大板块,通过“微便条”15分钟便民服务,让老人凭一张纸条即可享受理发、修锁等15分钟快速服务;

商洛市山阳县西河社区构建组织、信息、队伍、服务“四大网络”养老保障体系,为420余名老人建立一人一档动态信息库,依托便民服务站、卫生室等构建全方位服务网络。

“陕西在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在资源整合、智慧助老和文化悦老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样本。”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红娟说。

从陕北的智慧赋能到关中的多元参与,从陕南的体系保障到全省的政策协同,陕西正以社区为支点,撬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勾勒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三秦养老新图景。(记者:李旭佳 见习记者:马瑜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