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门口非常漂亮,打卡拍照的年轻人特别多!”8月8日晚,家住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德福巷的张凯指着街边的霓虹灯,跟记者分享生活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南院门街道推行实事、好事、难事“三张清单”的实践成果。作为好事清单中的重点项目,德福巷夜景亮化工程不仅点亮了街区,还温暖了民心。
南院门街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92个院落,总人口3.69万人。这里原是清初陕甘总督行署的驻地。清光绪年间,陕西巡抚部院由西大街鼓楼北面移驻到这里后,此地被称为南院。南院门街道由此得名。
南院门街道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繁荣。今年以来,南院门街道按照碑林区“一年10件实事”部署,以“为民办事我承诺”活动为载体,精心梳理实事清单80件、好事清单120件、难事清单16件。目前,“三张清单”事项已完成114件,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实事清单: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南院门街道保吉巷社区里的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住户1007户,常住人口3300余人,“一老一小”群体基数大、占比达40%。保吉巷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婷介绍,今年初,社区通过大量走访,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形成了“一年10件实事”清单。其中,“一老一小”是社区关注的重点。
3月4日,保吉巷社区与澄城会馆合作,由志愿者陪同辖区老人前往店里堂食,给老人送去温暖。此前,社区还联合相关单位在小区文化广场开展免费配送老花镜、义诊义剪活动,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贴心服务。
“以前一下雨,路上全是积水。现在路平了,也不积水了。我们出行方便多了。”保吉巷社区的一位老住户感慨道。保吉巷曾因基础设施老旧、下水道堵塞、路面破损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南院门街道将保吉巷基础设施改造纳入实事清单,并迅速采取措施,对下水道进行了全面疏通和升级,重新铺设了路面。如今的保吉巷,排水通畅,道路平坦,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好事清单: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德福巷是南院门街道一处充满文艺气息的街区,作为西安的“初代网红街道”,曾被称为“酒吧一条街”,吸引了大量游客,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新娱乐业态的出现,“老派”酒吧逐渐落伍,再加上酒吧经营与辖区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一直无法解决,让这条“顶流”小巷失去了往日光彩。
为了让德福巷焕发新活力,南院门街道将德福巷环境提升改造纳入好事清单,多次组织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让居民和商户深度参与街区改造。
德福巷社区党委书记张吉迪介绍,改造过程中,除了深入挖掘德福巷的历史文化资源,街道和社区还积极推动业态升级,一方面引导原有商户进行特色化改造,鼓励咖啡馆、酒吧等融入西安本土文化元素,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饮品和美食;另一方面,引进文创、手作等新兴业态,打造文创集市,为街区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焕然一新的德福巷再次融入潮流、引领时尚。每到夜晚,灯光映照下的街区热闹非凡,充满创意的景观、舒适便捷的设施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消费,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难事清单:
啃下民生领域“硬骨头”
芦荡巷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曾经楼面破损、楼道昏暗、缺少停车位、没有充电桩……
如何让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南院门社区将芦荡巷小区改造列入难事清单,由区级包抓部门与社区共商共议,针对社区存在的困难和需要区级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凝聚合力,攻坚破题,让小区变得“洁序美”,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南院门社区党委书记王娟介绍,改造初期,众口难调是首个“拦路虎”。小区住户年龄跨度大、职业多样,改造诉求差异明显:老年居民希望增设更多休闲座椅和无障碍设施,年轻住户则更关注充电桩和停车位的规划。为此,南院门社区组织了12场居民议事会,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通过反复研讨、方案优化,最终制定出兼顾各方需求的改造计划。
如今的芦荡巷小区,刷新墙面1200平方米,楼道环境焕然一新;通过重新规划,增加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曾经杂乱的电线全部完成线路规整,新增标准化弱电箱20个,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我们以‘三张清单’为抓手,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把为民服务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碑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层分类、多元共治的清单化管理,碑林区有效打通了惠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结“三张清单”事项1600余件,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层治理效能和民生温度。(记者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