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要闻

陕西:城乡“一盘棋”携手共发展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8-02 08:40

最近冬枣开始上市,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忙着对接各路客商;农民工岳昆侠通过参加西咸新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成为一名月嫂;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峪村农家乐店主高飞针对暑期推出了新菜式;咸阳市民张欢每日搭乘地铁往返西安上班……

城乡间,各行各业活力满满,干劲正足。

今年以来,陕西聚力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统筹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双向奔赴”中,陕西城乡融合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

做强优势产业

开辟新兴赛道

每年7月,不少外地客商都会到大荔县收购冬枣,几个月后才会离开。

“近年来,大荔冬枣在国内外市场上好评如潮。大荔县从事冬枣出口的企业已增长到26家。冬枣远销全球10余个国家,出口量持续攀升。目前,这些企业已累计出口冬枣1200余吨。”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游建敏说。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大荔县依托农业特色资源,把“土特产”作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以冬枣、生猪、蔬菜和渔业4条产业链为主抓手,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7月30日晚,陕西丹凤葡萄酒厂准时开播,一瓶瓶色泽诱人的葡萄酒摆放在展示台上,主播在为观众讲述丹凤葡萄酒的悠久历史和优良品质。

“我们的直播能常态化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丹凤县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畅通物流动脉,大力培育电商经营主体和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成功孵化了一批直播电商人才、团队和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县域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陕西持续发力。各县(市、区)结合地方特色,不断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培强龙头企业、做强优势产业链群、升级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千万工程”、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

2024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4%,约占全省总量的47.3%。

畅通城乡循环

促进要素流动

“来来来,快请进,一共几位呀?”7月31日傍晚,陇县雷音山庄农家乐负责人王丹正在招呼客人。

暑期,来雷音山景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这里的路不好,游客不多。现在经过硬化,路好走了,游客量增长了不少。”王丹说。

全长57.355公里的陇三路将龙门洞森林公园、雷音山景区、秋菊山庄等风景区串联起来,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陕西加速构建立体交通网,高铁建设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3万公里,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的农村交通网络;实现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通邮;通过发展“农村公路+”模式,有效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交通建设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让乡村与城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日前,我们应用安置房商铺租赁新模式,推动浐灞国际港新筑街道兰家社区14810平方米安置房租赁交易项目顺利成交。”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市场交易部工作人员雷蕾告诉记者。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资源,业务涵盖闲置农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村级货物和服务采购、安置房租赁交易等领域。

截至7月底,该市场今年已累计完成交易687笔,总成交额达18.87亿元。

为推动先进要素向县、镇流动,陕西着力补齐县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统筹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县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共享发展红利

共创美好未来

夜幕降临,在西安市北池头一路经营一家串串店的张健康跟家人忙碌起来。

3年前,他带着家人张罗起了这家小店。这两年生意越来越好,他们也在城里安了家。

“过去参加的新农合,现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都能用。今年9月,小儿子也能在公办小学入学。就医、教育这两件大事解决了,我们奋斗起来就更安心了。”张健康说。

进了城、能留下,一直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心愿。

近年来,陕西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要义,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断深化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融得进。

7月29日一大早,蓝田县安村镇韩寺村村民韩潘科就在自家院里忙活起来,浇花、除草,小院被他收拾得干净整洁。

“以前我家是3间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得益于政府的补贴资金,我盖起了二层楼房,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韩潘科说。

陕西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持续化,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水平。2024年,陕西创建503个省级示范村,农村自来水、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7.7%和83.1%,集体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2.3%、薄弱村占比降至3.1%。

今年,陕西以更大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再建500个左右“千万工程”示范村。对已建成的示范村,各地将持续补短强弱、巩固提升,分类打造成熟模式,推动以点带面、全域提升……

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越迈越大。(记者:徐颖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