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 要闻

延安中学:用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4-30 06:48

延安中学(资料照片)。

我的心里话

延安中学历史教师 屈梅

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守教育一线,将“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理念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牢记立德树人教育初心,努力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课堂上,我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红色资源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我肩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重任,将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春光明媚,万物竞发。4月的延安中学,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与校园里清脆的鸟鸣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走进学校教育史馆,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殷殷嘱托、亲切关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近年来,延安中学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健全五育并举新时代育人体系,形成以“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为主题,以责任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励志教育为四翼的“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探索教学改革 建设智慧校园

4月18日,春光明媚。记者在延安中学枣园校区看到,钱学森科技馆即将建成;教室里,智慧黑板等现代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生公寓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铺上,安静温馨。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延安中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维修改造北关、枣园两个校区的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和校园道路约3.2万平方米,购置图书3.8万余册,建成数控教室、远程互动教室10个,配备智慧黑板96套。

“校园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让我们可以愉悦地学习知识。”高一(27)班学生何琳娜说。

“同学们,你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延安中学高一(21)班教室里,历史教师屈梅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

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在学生中展开……

2022年10月26日,屈梅正为高一(2)班学生讲解“隋唐文化”内容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同师生亲切交流。

“总书记的勉励让我备受鼓舞。”屈梅说,“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身边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和延安精神融入教材、课堂、试题,用心引导学生,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延安中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延安中学教学处主任张均平介绍,延安中学秉持“一核两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延安精神传承为核心,顺应新课改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实施“三面三环六锚点”改革路径,即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三面”协同发展,以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管理优化“三环”路径为抓手,聚焦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的预习反馈、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精讲点评、作业训练、辅导纠错“六锚点”,打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主观能动、注重思维开发、促进深度学习和引领全面发展的智慧生态课堂。

“我们将努力寻求新课程改革与‘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契合点,把延安精神融入教学改革全过程,持续推进智慧生态课堂建设,努力把延安中学智慧生态课堂打造成样本,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完善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延安中学校长郭博说。

12时,下课铃声准时响起,学生餐厅里飘出阵阵饭菜香气。何琳娜来到食堂,花10元点了一份最喜欢吃的炸酱面。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延安中学学生餐厅,向厨师们了解饭菜的价格和口味,叮嘱他们确保质量、注意卫生,让同学们吃得放心舒心。

记者走进餐厅看到,操作间内刀具、砧板整齐分类,生熟食材严格分区;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工装,按标准化流程高效作业。干净的用餐环境为每一名走进餐厅的师生带来好心情。

餐厅意见栏前,延安中学餐厅经理李有亮翻看用餐满意度评价表和菜品意见簿。“我们结合学生就餐喜好,利用智慧食谱系统精心设计菜品,严格把控食材加工流程,还设置了‘延时窗口’,为晚到的学生提供餐食。”李有亮说。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课堂到数字化智慧校园,从红色基因传承到教学改革探索,如今,延安中学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答卷。

弘扬革命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这面墙上镌刻着1941年边区中学师生手写的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当时纸张稀缺,他们用木炭在窑洞墙壁上记录……”在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讲解员蒋蕊介绍。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从陕甘宁边区中学到延安中学,学校历经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红色血脉从未间断。

每学年开学,参观教育史馆已成为延安中学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学生在一次次回顾中感受先辈的奋斗精神。

“参观教育史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38年陕甘宁边区中学在日军轰炸中辗转迁移,师生们背着黑板、扛着教具,在窑洞里坚持上课。当时的学生一边挖野菜充饥,一边学习革命理论。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理想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高一学生白子璇说,“现在,我们也会跟随老师走进革命旧址、编演红色短剧,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为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延安中学成立了“延安精神讲习社”。讲习社通过唱响红色歌曲、朗诵红色诗词、讲述红色故事,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当好延安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人。目前,已有超过300名学生参加讲习社,他们一届接着一届传承红色基因。

在讲习社的辩论现场,学生们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艰苦奋斗”这一主题,展开激烈辩论。有人结合脱贫攻坚中年轻人扎根基层的事迹阐述新时代艰苦奋斗的意义,有人以航天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展现青年奋斗的力量……在思想的碰撞中,延安精神的内涵不断被挖掘、传承。

4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从北京来到延安,走进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同延安中学师生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联学共建活动。

3月9日,延安中学联合京津冀高校开展“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学生张力文在直播中巧妙融入红色故事,介绍革命老区的农产品。

2月2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与延安中学携手开展“延安精神和兵团精神永放光芒”开学第一课线上联学活动……

这样的思政课已成为延安中学定期开设的课程。

“近年来,学校用活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编著出版《延安思政课》系列校本资料,成为我们思政教育的特色教材;推出思政精品示范课19节,打造革命纪念地思政课、重大节日思政课、研学旅行思政课等,把思政教育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我们先后与南开大学等21所学校启动思政一体化建设项目,并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同上思政课活动。此外,学校的《用延安精神打造思政“金课”案例》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郭博说。

地理课上,教师白轶斐向学生讲解“城镇化”的相关内容。她设计的课题是“延安城镇化建设”。学生需要搜集延安新城的建设资料,随后进行讨论。

白轶斐说:“学校鼓励我们将革命老区的现实问题融入教学,让知识扎根泥土。”

这样的教学场景源于该校开发的“红色浸润课程”。延安中学德育处主任张艳飞介绍:“学校已构建起‘学科+红色文化’课程群,以巧妙的方式将红色精神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生根发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培育时代新人 彰显青年风采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80多年来,延安中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我国首批21名留苏学生中,有16名曾是延安中学的学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培育时代新人、培育什么样的时代新人,是校长郭博一直思考的问题。

队列整齐、口号嘹亮、步伐铿锵……4月15日下午,在延安中学初中部操场上,初2027届阳光大课间展示评比活动拉开帷幕。操场上,学生踏着激昂的节拍,以整齐划一的动作传递青春的力量,展现青春风采。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延安中学弘扬“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优良传统,强化体育锻炼,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常态化开展田径运动会、阳光跑操比赛、越野赛等活动;精心设计每日“阳光体育半小时”活动,将体育锻炼与传统文化、现代运动有机融合,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热爱”。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参观学校教育史馆和革命旧址、祭扫烈士陵园、唱响红色歌曲、朗诵红色诗词、讲述红色故事等,已经成为延安中学“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坚持开展各类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其中,“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铸延安魂”红色远足研学活动已经持续多年。

“我们追寻先辈足迹,用脚步丈量家乡延安,在体能和意志的双重磨砺中补足精神之钙,在探索思考中深刻理解延安精神。”延安中学学生赵甜蕾说,“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将延安精神讲给更多人,争做延安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承人。”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

每当思政课教师张艳如在课上讲到关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话题时,学生都会展开激烈讨论。

成为科学家、法官、医生、老师……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将实现人生价值与国家发展进步相统一。通过思政课学习,学生制定长期规划、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张艳如说。

延安中学高三(24)班学生、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常瑞雪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延安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国人奋勇向前,是整个民族的力量源泉。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我要努力学习,朝着理想不断前进,向革命先辈学习,坚定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常瑞雪坚定地说。

如今,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延安中学的学生健康成长。交谈时,常瑞雪、赵甜蕾等学生身上自信坚定的气质令人感慨:那些曾经播撒下的“红色种子”已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

“近年来,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构建起以延安精神教育为核心,以融合‘德育’和‘教学’、兼顾‘育人’和‘育才’为双驱,以践行‘信仰教育、创新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健康教育、家国教育’为六维的‘一核双驱六维’新时代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健全五育并举新时代育人体系。”郭博说。

3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邱志惠应邀走进“延中大讲堂”,为学生带来以《青少年的创新创意能力从3D建模开始》为题的科普讲座。

邱志惠以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科学探索故事开篇,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未来投身科技创新事业。讲座中,邱志惠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场景,精美的3D打印样品引得在座师生惊叹不已。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片红色沃土上,一代代延中人在延安精神的滋养下,以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茁壮成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