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内,6400平方米的西部机场博物馆迎来首批观众。专程前来的西安市民赵女士驻足展厅,一边欣赏一边感叹:“继西安地铁博物馆之后,机场里也有了博物馆,这种在旅途中邂逅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太惊艳了!”
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22年,陕西出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空间革命”理念,要求以“嵌入式”“共生式”思维重塑文化供给模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更加丰富多彩。
拥有独立小剧场和琴茶美学馆、围棋体验馆等不同主题特色“馆中馆”的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不仅是一座藏书丰富的知识殿堂,还是一个集阅读、休闲、交流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利用馆舍空间创新举办音乐会、开展惠民观影活动、增设咖啡馆,以丰富艺术藏品而闻名的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拥有了更多精神文化“力量”。
以陕西电影艺术资源为支撑,跨界融合多元业态打造的西影电影圈子;以西安地域文化记忆为主题,以商业为核心的东邦哥情景式艺术街区、叁伍壹壹TFEP;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这些都为我省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拓展和文旅业态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这样的创新和改变,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省各地持续涌现。
在安康,“一江两岸”等特色旅游景点陆续建成5个阅读吧,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
在汉中,贝壳山居、小红书苑、携程度假农庄等精品民宿集图书阅读、旅游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形成分布式图书馆与高端民宿相融合的“民宿文化空间模式”。
在渭南,“城市书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被纳入十项重点工作、民生实事项目和深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渭南市共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49个。
在铜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和文化对外交流的黄堡书院,融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于一体的耀州窑文化基地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对外展示服务的综合文化空间。
在延安,非遗传习所、村史馆(党史馆)、民俗主题社区博物馆等创新打造新空间,通过非遗培训、技能比赛、宣传展示等活动促进民间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在宝鸡,36个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城市书房凭借极具特色的智慧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为群众享受文化生活提供新选择,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共文化场馆到社区、景区、产业园区,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嬗变正在三秦大地悄然发生。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陕西将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加快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鼓励各地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将社会力量纳入公共文化人才培养范围,推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培育打造更多有创意、有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让文化浸润城乡每个角落。”(记者: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