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气寒冷,但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村民的日子依然过得红火热闹。5年间,这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人均纯收入从7000多元升至1.3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130万元。
“以前,村民主要靠种地过日子,收入不稳定。2016年,我们对村里200多个民居实施了特色改造,突出陕南建筑风格,打造民宿集群,推出了多条‘一日游’线路。”11月10日,太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录奎说,借着旅游产业的东风,如今,不少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部分脱贫群众长期在民宿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不仅如此,该村还依托当地优质冷水资源,建了冷水鱼观赏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年产中华鲟、虹鳟、金鳟、娃娃鱼等高品质冷水鱼300多吨,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商洛市围绕打造“一都四区”,持续攻坚、精准发力,在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基层治理上奏出幸福“三重奏”,乡村振兴迈出铿锵步伐。
做强特色产业 夯实振兴根基
“以前种木耳靠天吃饭,现在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全自动调控,木耳的产量质量稳定多了。”11月14日,记者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见到陈庆海,他在智能联动木耳大棚里,指着智能喷淋设备说。
5年前,陈庆海还是一名刚刚脱贫的农民。如今,他不仅承包大棚种植木耳,还管理村里的木耳生产,收入比5年前翻了两番以上,实现了有车有房有存款的梦想。
从分散种植到集约化、智能化生产,从普通农产品到即食食品、木耳酱、木耳菌草茶等深加工产品……如今的商洛,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木耳产业链,“柞水木耳”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
商洛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将24.9万人镶嵌在产业链上。目前,该市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冷水鱼、烤烟、供港澳蔬菜等7个特色产业规模均位居全省第一。“商洛核桃”“柞水木耳”获欧盟商标注册,丹凤葡萄酒入选“中华老字号”,102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建设山水乡村 绘好生态画卷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商洛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与绿色同行。
“我们这儿的特色就是生态。游客来了,能爬山、能吸氧、能吃地道农家菜。”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民郑传家如今经营着自己的农家乐,“以前我们是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现在才懂了,这绿水青山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打造“秦岭山水乡村”,朱家湾村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致富密码。2023年10月,朱家湾村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商洛市围绕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5年来,商洛市累计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2个,以及康养、旅游、宜居秦岭山水乡村901个,启动建设和美镇(街道)86个,创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0个、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1个。秦岭山水乡村建设路径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此外,商洛市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先后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超42.2亿元,建成各类农村公路2891公里,一条条“最美乡村公路”串联起景区和村落。
创新基层治理 树立文明新风
今年起,商南县在128个村(社区)开设“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起覆盖23.84万人的信息网,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入驻,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依托‘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今年我们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个、化解邻里纠纷9起。”商南县过风楼镇八里坡村党支部书记陶兴宏介绍。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在镇安县,“道德银行”积分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建立“积分量化+清单管理”工作机制、“道德银行+小荣誉”评选机制、“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奖励机制。大家从“站着看”变成“动手干”,村庄美了,邻里关系也和睦了。
在商洛市,基层治理正在实现大提升。当地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出台树立婚丧文明新风等移风易俗措施,打造“文明礼堂”“道德银行”,认定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村42个、示范户210户,选树“商洛好人”、道德模范742人,并全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在基层村组持续开展“院落会”,常态化开展“平安走访”活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9.3%。
从农业产业升级,到山水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治理的创新智慧……商洛用一个个生动实践,书写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彩答卷。(记者:王佳伟 通讯员:马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