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联动 > 地市

【西安】轨道交通重塑古都西安出行版图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1-24 06:54

11月13日6时许,天色渐亮,西安地铁10号线列车缓缓驶出。为了坐上首班列车,摄影师陆晓鹏比平时早起了半小时。一踏入列车车厢,他便习惯性地举起相机,快门按个不停。在他的镜头里,设计独特的站点不时出现。

“从只有西安地铁1号线、2号线到如今地铁线网密布,西安城市轨道发展真快!以前,我从西安市高陵区到曲江大唐不夜城上班,一路要倒好几趟车。现在坐10号线转8号环线,全程最多1小时。”陆晓鹏的感慨,道出了西安地铁迈入“400公里+环线时代”和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行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

西安地铁8号环线这条被称为“汉唐都城线”的环线,串联起了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遗址,37座车站中有11座以古都城门命名。在施工最紧张的2024年夏天,“00后”技术员李泽龙带着他的BIM模型团队驻守在开远门站工地。这个刚入职的年轻人创新性地将施工方案转化为720度全景视图,工人扫码就能直观掌握工艺要求。“有次浇筑混凝土,老师傅们通过模型发现钢筋间距偏差2厘米,当场就纠正了。”李泽龙的手机里还存着一段工人扫码学习的视频,这是他眼中技术传承的最佳注脚。

作为8号环线信号系统总工程师,王强在控制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11月13日,这位参与过西安地铁1号线建设的“老地铁人”,正调试着全国领先的全电子信号系统。

“以前继电器故障要排查半天,现在系统能精准定位每一个元器件。”王强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借助这套系统,8号环线发车间隔缩短到2分30秒,日载客量可突破百万人次。

网络化运行的红利,在西安跨线通勤的市民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11月9日,家住雁鸣湖附近的教师李敏向记者展示了她手机里的出行记录。“以前去西电科大南校区上课,要先坐公交到青龙寺站,再倒地铁,单程就得1.5小时。”她说。随着5号线东段开通,她从月登阁站出发,换乘6号线直达学校,时间缩短了一半。在西电科大南校区·未来之瞳站,充满科技感的玻璃穹顶下,乘客有序乘车。这座连接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车站,日均客流量已突破3万人次。

得益于众多地铁建设者的坚守,古城西安地下脉络不断延伸。“90后”通信工程师马超的工具箱里,装着他参与建设的5条地铁线路的纪念徽章。在8号环线施工期间,他创新设计的线缆固定方式使施工效率提升40%。马超说:“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在北客站换乘段施工,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下,大家轮流抱着暖手宝给设备保温。”如今,从北客站出发,乘客可通过换乘地铁便捷高效地去往城市各个方向。

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和谐共生,是西安地铁的一个特点。在8号环线途经的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区,铁一院的设计师们采用特殊轨道减振技术,精准控制列车经过时的振动。“我们在盾构机上安装了实时监测设备,守护文物安全。”8号环线总设计师邵莹指着剖面图介绍,为了避开一处唐代夯土遗址,线路特意偏移了15米。

“2011年,西安地铁2号线举行开通仪式时,人们兴奋地拍照。如今,西安地铁纵横交错的线网让市民可以快速去往城市各个方向。从‘线’到‘网’的跨越,不仅是里程的增加,更是西安城市格局的重塑。”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西安地铁已开通运营线路11条,在建线路1条。线网已开通运营车站236座(含换乘车站34座),最小发车间隔2分13秒,最高日客运量达553.9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超过100亿人次,轨道交通对公共交通的分担率超过60%。今年年底,西安地铁15号线将开通,届时,西安城市轨道总里程将达到422公里。

夜幕降临,西安地铁列车车厢内,上班族靠着车窗小憩,返乡的游子查看换乘信息,情侣讨论着周末的出行计划……这一地下动脉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也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建设者的汗水融入城市血脉,西安地铁正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记者:杨光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