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秦岭南麓,洛河、丹江如绿丝带缠绕在层林尽染的群山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商洛群众用科技守护水质,用实干浇灌民生,保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无人机巡护守住“最后一道关口”
11月3日,晨光熹微,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南县分局执法队队长段鑫宇和同事整好装备,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
“无人机升空!大家仔细看屏幕,涉水企业、隐蔽排污点一个都不能漏!”段鑫宇说。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镜头下的丹江江面波光粼粼,两岸情况一目了然。
“把镜头拉近些。”段鑫宇对操作无人机的同事说,“冬季是排查关键期,必须确保污水不入江。”
商南县境内丹江流长89.5公里,是丹江水系自陕入豫的“最后一道关口”,守住这里的清水,就守住了南水北调的“陕西门户”,容不得半点马虎。
商南县建立了县级河长季度巡、镇级河长月度巡、村级河长每周巡的三级巡河制度,1696名巡河员常态化履职,43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紧盯丹江、清油河等重点河段。125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建立“一口一策”档案,实现精准管控。
“我们完成了6座尾矿库闭库销号、5座尾矿库提升改造,全县尾矿库总数从16座减少到5座。同时,93.1%的耕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97.51%的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入河。”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南县分局局长杨斌说。
在清油河镇涧场村,村民郭娟指着整治一新的河道说:“以前,这里就是个烂河滩,现在成了生态园,周末好多人来拍照游玩。”
商南县推进“全域治水、一河一策一景”,完成14条河流健康评价,顺利推进1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平方公里;太吉河、清油河获评“陕西省幸福河湖”,金丝峡镇太子坪河经过河堤整修、河岸绿化后成为网红打卡地,形成了“城有滨水绿道、村有亲水景观”的格局。
全方位防控筑起安全屏障
丹江商州段长95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每一滴水的澄澈,都离不开监测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
10月22日一早,商洛市商州区环境监测站的姚飞和许力带着采样设备,出现在杨斜镇上河村的丹江岸边。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水样,仔细记录着采样时间和地点。“今天要监测的是砷、锌、铅3项指标。”姚飞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我们每天都要来采样,每次至少采集6个点位的样本。”
回到实验室,分析人员陈浩早已准备就绪。他接过水样,开始了精细的检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各断面三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三类限值要求。”陈浩记录着数据。在这个获得162个参数检测资质的实验室里,每个数据都关乎丹江水质安全。
“2025年以来,我们仅锑浓度监测就开展了144天。”商州区环境监测站站长吴婷说,“83台经过严格检定的仪器设备能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全方位的防控体系为水源地筑起坚实屏障:二龙山饮用水源保护区内,21.1公里隔离网如绿色长城;铁路、高速路段,1.2万米导流管与32个应急池组成“安全防线”;8处农村水源保护区完成划定,6处千人以上水源地工程正在推进;146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治理。
目前,商州区境内6个水质考核断面持续稳定达标,二龙山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高标准,确保了源头活水清澈安澜,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泓清水酿出幸福滋味
初冬的清晨,洛河源头薄雾轻笼,这条绵延129公里的翡翠丝带,滋养着洛南96.1%的土地,也孕育出传承百年的美味——洛南豆腐。洛南豆腐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洛南县民生食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优质大豆与经过严格净化的洛河水在这里相遇,在石磨的转动中化作乳白色的豆浆,再经浆水一点,变成白玉一般嫩滑的洛南豆腐。
“这水啊,是洛南豆腐的灵魂。”百年王家豆腐传人王振书说,“用洛河水做的豆腐,白得像玉,有韧劲,吃起来滑嫩爽口。”
为守护这脉清泉,洛南全力筑牢水源防线:划定8个“万人千吨”城镇水源保护区、3个农村集中式水源地;在张坪水库、李村水库,9138米隔离网与25套监控设备为水库构建起防护网。
商洛市生态环境局洛南县分局副局长白军锋介绍:“全县建立‘一源一档’动态档案,推行‘专业队伍+基层力量’巡查体系,提升巡河效能。2025年上半年,全县河长巡查5000余次,发现问题即‘销号管理’,确保整改闭环。”
如今的洛南,县、镇、村三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稳定达标;洛河灵口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16条重点河流水质全部满足功能区要求。清水潺潺、豆香绵长,洛南人用坚守换来了绿水长流,也让这方好水酿出了百姓生活的幸福滋味。(记者:李欣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