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杨伙盘煤矿调度中心,信息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来自榆林能源气象台的数据。“前段时间经历了连续阴雨,矿区累计降雨量达108.9毫米,给煤矿生产各环节都带来了严峻考验。”杨伙盘煤矿调度中心副主任刘宇杰说。
面对恶劣天气,榆林市气象局打造的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刘宇杰介绍:“我们的系统基于对能化企业的深度调研,风险体系包含20余项要素、180多项指标,同时科学设定了煤矿安全生产阈值。系统提前72小时精准预测本次连阴雨过程,并给出分级预警和针对性防范建议,为我们应急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根据预警信息,煤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我们重点加强了矿区边坡稳定监测和排水系统巡查,调整煤炭运输计划,并对露天作业区域采取防护措施,为生产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有效保障了极端天气下的生产安全。”刘宇杰说。
今年9月,榆林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榆林(国家级)能源气象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5—2030年)》,明确提出未来5年榆林(国家级)能源气象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能源气象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如今,榆林不仅是国家重要的传统能源基地,还是新能源开发的战略要地。
2023年10月,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国家批复创建。这片黄土高原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探路。
2024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陕西省政府建立榆林能源气象台共同推进能源气象服务保障,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前端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后端依托省市气象部门技术力量,形成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
在榆林能源气象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令人目不暇接。新能源气象服务系统、一体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系统和能源气象智慧服务系统3个平台,共同构成了能源气象服务的“智慧大脑”。
这些先进系统的背后,是气象工作者对能源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陕西气象部门通过5轮18次深入200余家企业的调研,精准制定了能源产业链条不同节点的敏感气象指标,建立了20余项180多条敏感阈值指标,目前已全面融入236家企业的生产调度中。
“我们对榆林能源气象台的核心定位就是融入企业生产,做好‘一企一策’。”陕西省能源气象服务创新团队负责人、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介绍,2024年以来,依托榆林能源气象台,陕西气象部门已累计为榆林、延安等地的170多个场站提供风光发电功率预报、气象风险预报、雷电防护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气象服务。
现在,气象服务机构直接建在榆林能源化工园区,实行园区购买服务和企业自主采购。这种模式在全国属首创,不仅解决了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探索出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应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让气象服务实现从‘供给式’到‘点单式’的转变。”杨晓春说,智能网格预报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形成分要素、分灾种、分行业的影响预报和“一企一策”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榆林能源气象台联合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风机覆冰与电线积冰试验,建立了风机覆冰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并投入业务运行。“我们自主开发了集团端和场站端的陕西新能源气象服务系统,推出分辨率达3公里的高精度风电与光伏功率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超过87%和92%,已服务47个新能源场站,大大提高了发电效率。”杨晓春说。
目前,榆林能源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已覆盖煤矿、化工、油气开采加工和铁路、公路、机场、运煤专线等领域,成为企业应对高影响天气的“参谋”。
眼下,一场围绕能源气象服务的深刻变革正在黄土高原上深入推进。陕西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瞄准能源气象服务核心问题,不断开创能源气象服务新格局。(记者:许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