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产业到了瓶颈期,怎么扩大规模?销路咋拓宽?”10月27日,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村文书张蓓说,2023年负责村上产业发展后,她常在村里的产业基地转悠。这话,她问了自己无数遍。
转机来自一份培训通知。2023年11月,张蓓参加第一轮第三期商洛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授讲的内容针对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听完后,我觉得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张蓓说。
张蓓的经历源自商洛市正在推进的一项人才计划。2023年6月,商洛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协议,启动“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瞄准一个清晰目标,利用2年时间,为全市303个村(社区)各培养1个“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发展“领头雁”。
精准选育后备人才
2020年,商洛所有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如何让乡村具有持续“造血”能力,成为艰巨的课题。
“造血”先要“育人”。商洛将培育重心锁定村(社区)两委班子中的后备力量——他们大部分人年龄在40岁左右,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拥有扎实基层工作经验,短板是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与突破性发展思路。为他们精准“充电赋能”,成为商洛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
人选如何产生?商洛建立“村推荐、镇排名、县择优、市把关”的遴选机制。每个村党支部至少推荐2名候选人,镇(街道)党(工)委根据候选人日常表现与发展潜力排序,经县级组织部门综合研判后,向市级推荐后备人才。
“我们要确保培训资源用在刀刃上,培养出能扎根、能干事的骨干。”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璟说。
定制课程开阔视野
“课程设置得非常‘解渴’。”商州区麻街镇齐塬村党支部书记赵敏说,“不仅有19次专题讲座、8次课程回顾,还有5天时间让我们走出去实地观摩、交流取经。”
培训内容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商洛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精心设计了一套“定制化”课程。课程紧扣商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和特色农业强市的目标,直面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痛点与村干部的实际需求。
赵敏等学员到山东寿光、河南兰考、四川成都等地的先进乡村进行观摩交流。在寿光的蔬菜大棚里,他们讨论标准化种植;在兰考的集体经济发展现场,他们请教运营模式;在成都的乡村民宿集群,他们学习业态融合。
“看得见、摸得着,回来就知道怎么干了。”商州区杨斜镇西秦村村委会副主任陈鑫说。
学以致用实干笃行
“心里那团火被点燃了,发展的路子也更清了。”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端海培训归来,第一时间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商量如何将村里的茶叶、核桃、蔬菜、土鸡等产业“拧成一股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培训的结束意味着考验的开始,要让知识迅速在田野乡间转化为生产力。
今年以来,商洛持续推进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扩面增效,启动了第二轮培训计划,计划举办12期专题培训,为全市1303个村(社区)分别再培养1名创业“新农人”。同时,该市出台了27条支持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的具体措施,从创业平台、财税支持到贴息贷款等方面为这些人才扫除后顾之忧。
中国农业大学在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联合教学基地,设立集体经济教授工作站。10名专家教授被聘为顾问,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持。
如今,像张蓓、刘端海这样的“新农人”,正成为商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带头实干,还通过“一对一”帮带、“师带徒”等方式,将新理念、新方法推广开来。
目前,商洛已培养乡土人才2600余名。他们推动了全市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商洛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已全面清零。
一堂课,为一个人打开一扇窗;一个人,为一个村带来一片光。在商洛,一批“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点燃希望。(记者: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