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就到了拐枣成熟的季节。在旬阳市,漫山遍野的拐枣树挂满果实,山林中、车间里一派采摘、收购、加工的忙碌景象。
在70岁的村民何国恩眼中,家门前的千年拐枣树不仅是几代人的“老伙计”,还维系着一家人的命运;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茂均看来,旬阳拐枣酒酿造技艺代代相传,是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对返乡青年梅伟来说,曾经的山间野果摇身一变,成为拐枣燕窝饮、拐枣雪梨膏等深加工产品,并发展成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旬阳市种植拐枣40万亩,总产量占全国的80%,被命名为“中国拐枣之乡”。如今,当地“拐枣+X”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年产值3.4亿元,带动8.5万户农户稳定增收。
一棵千年拐枣树的“守望”
11月4日,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何国恩站在院坝边,抬手便触到树枝上的拐枣。他的身后,一棵高42米的千年拐枣树浓荫蔽日、枝繁叶茂。
“饥荒时吃拐枣果,婚宴时喝拐枣酒,小时候跟伙伴在拐枣树上嬉闹。这棵拐枣树陪伴了我们家几代人,就像是亲人一样。”何国恩说。
何国恩的母亲曾将树上结出的300多公斤拐枣晾干、碾碎,拌上玉米面炒熟,做成何家6口人的“救命粮”。何国恩幼时头晕肚痛,母亲会喂他吃拐枣果。后来何国恩才知道,是拐枣中富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发挥了作用。
树护人,人更护树。1972年,村里有人要砍掉拐枣树,何国恩的妻子任金知抱住树干说“要砍树,先砍我”,硬是保住了这棵古树。
后来,一次山洪把古树的树根冲得裸露悬空,何国恩整日蹲守在一旁,生怕大风把树吹倒。林业部门对古树进行加固保护后,何国恩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如今,他和妻子仍坚持每天巡护,观一观树叶、拔一拔杂草,查看古树是否安好。
2015年,旬阳市启动寻找“拐枣树王” 的活动,何国恩家门前的这棵拐枣树入选。借着“拐枣树王”的名气,何国恩翻修了老房子,开办了农家乐,慕名而来赏古树、品农家菜、喝拐枣酒的游客络绎不绝。
“现在,我家一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家里开支、给孙子发红包都是靠着‘拐枣树王’的馈赠。”何国恩抚摸着古树笑着说,“护了我们几代人,我们得守好你。”
一个“金字招牌”的铸就
旬阳市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湿润,沟边坎上、房前屋后,野生拐枣树随处可见。过去粮食金贵,村民舍不得用粮食酿酒,就用拐枣代替。酒里淡淡的果香,是山里独有的味道。那时谁也没想过,拐枣能成什么“气候”。
转机出现在2012年。
旬阳市出台山林经济发展意见,第一次把拐枣写进产业规划,还配套了奖补政策。退耕还林的坡地上,渐渐冒出了拐枣树的新绿。
如今,旬阳拐枣种植面积已从2万亩扩展到40万亩,越来越多村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关口镇宋坪村村民段正斌承包500亩荒山种植拐枣树。如今,这些拐枣树已进入盛产期。“今年预计能收入80多万元,还能带动20多户村民就近务工。”段正斌说。
产业逐步走上正轨,旬阳拐枣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16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跻身“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旬阳市被命名为“中国拐枣之乡”。
看到家乡拐枣产业发展的机遇,旬阳市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茂均创办了全省首家拐枣酒标准化生产企业。
从一间小作坊起步,王茂均的拐枣酒香飘四方。如今企业每年消化拐枣350吨,年产值近5000万元。“希望能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旬阳拐枣酒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王茂均说。
“既是富民产业,也是生态屏障。”旬阳市林业局副局长曾传文说,种植拐枣树后,当地森林覆盖率增长7.5个百分点。山更青,水更绿,村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一条产业链的延伸
除了鲜果销售和酿酒外,更多拐枣走进了企业车间,通过深加工实现“身价倍增”。
11月4日,在陕西旬阳拐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店里,用拐枣加工的果汁、啤酒、代用茶等产品琳琅满目。企业负责人梅伟向消费者介绍着拐枣的营养价值。
2013年,医学专业毕业的梅伟返乡创业,扎进拐枣产品的研发生产中,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发拐枣深加工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建起拐枣示范基地5000亩和智能化生产车间,年采购农户拐枣500吨,产值达2000万元。”梅伟说。
近年来,旬阳市将富硒拐枣作为乡村振兴首位产业,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山间果变成了“链上宝”。
退役军人南君涛创业后研发双固态发酵工艺,通过14道工序酿出富硒拐枣醋。这款醋不仅在全国醋业市场崭露头角,还远销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胜在健康与特色。拐枣醋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南君涛说。
“以前是卖原料赚辛苦钱,现在是靠科技赋能、品牌加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说,下一步,旬阳将建设全国最大的拐枣产研销中心,挖掘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推进旬阳拐枣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董剑南 通讯员:于延琴 邹一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