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穿透梧桐枝叶,在渭南市临渭区三贤路与胜利大街交叉口的“口袋公园”洒下斑驳光影。72岁的周德荣迎着晨风舒展腰身。“以前要坐两站公交去金水公园锻炼,现在小区门口就有公园,这日子舒坦!”周德荣眼角漾开的笑纹里,藏着这座城市几十年变迁的生动注脚。
5月23日,渭南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渭南十年创文的圆满句点,更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向“品质之城”跨越的新起点。回溯渭南城市年轮,1995年无疑是关键节点:撤销渭南地区、设立地级渭南市时,当时城区还围着沋河打转,地域狭小、设施简陋,城南到城北的主干道仅以“一马路”至“五马路”命名。老一辈人提起那时的渭南,总说“就是个大堡子”。
三十载日新月异,时光为渭南勾勒出全新的模样。如今俯瞰这片土地,曾经狭窄拥挤的街巷,已化作纵横交错的宽阔大道;曾经裸露斑驳的土地,已织就连片成网的生态绿毯;曾经设施匮乏的“大堡子”,已升级为管网密布的宜居空间,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教育等服务……
这一切巨变,始于渭南对“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的执着追求,源于对“补短板”的坚定决心,让基础设施从短缺走向完善;源于对“强弱项”的持续发力,让城市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源于对“惠民生”的初心坚守,让发展成果从普惠走向精准,这正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最生动的实践。
硬件筑基——
从“短缺窘迫”到“功能完备”,织密民生幸福网
渭水汤汤,奔流不息。渭南市区两座横跨沋河的新桥,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现代生活的纽带。
“我们在修建朝阳大街沋河桥过程中,将原先拆掉的石墩、石像等重新布置,就是要留住渭南人的记忆。”渭南城区危桥及周边配套提升改造项目现场负责人秦洋勇指着新建的桥梁介绍。
这座宽45米的双向8车道上承式子母拱桥,既保留传统拱桥形韵,又彰显现代自由精神,与老街景区浑然一体。
不远处,曾经让市民头疼的南塘五岔路口正在经历华丽蝶变。华山大街东段改线后引入朝阳大街,与打通后的新民路形成十字交叉,历史形成的交通“肠梗阻”被彻底疏通。
这项改造工程,成为渭南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通过路网优化、功能升级与精细化管理,将传统交通瓶颈转化为现代化枢纽。
城市的骨架,靠硬件撑起;市民的幸福感,从基础设施里来。时光倒回十年前,渭南还面临着种种困境:老城区道路狭窄,每逢暴雨,沋河沿岸小区常被淹;多数老旧小区没有电梯,老人买菜要爬五六层楼;供水不稳定时,居民得半夜起来接水洗澡……这些民生“痛点”,正是渭南城市建设的“发力点”。
2012年以来,渭南市坚持“东扩、南控、西融、北跨、中强”总体发展思路,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52.35%,较2012年增长9.3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至68.42平方公里,增长22.92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的“补链强链”,让城市骨架愈发坚实——抽黄供水北湾调蓄池、渭南北水厂等工程建成投用,新增供水管网141.23公里,公共供水普及率从81%提升至99%。
“以前半夜攒水洗澡是常事,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水,踏实!”市民刘芳的感慨道出无数渭南人的心声。
供热方面,2019年以来渭南建成80.5公里供热管网,集中供热面积达1262万平方米,实现“从零到全覆盖”的跨越;交通方面,近十年新增城区道路130公里,路网密度达6.22公里/平方公里。
老旧小区改造是这场革新的“民生答卷”。在渭南市农技中心家属院,居民凌德俊按下新装电梯的按钮,十几秒后便平稳抵达6楼。“以前爬楼喘得慌,现在买菜、看病再也不用麻烦孩子了。”
2019年至2024年,渭南市累计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44个,惠及居民约34万人。
海绵城市建设则是渭南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举措。“自2022年渭南入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以来,有序推进138个海绵项目,通过建设杜化路排水主干管、东风大街排水主干管等骨干性排水工程,城市管网功能实现突破性提升,城市内涝得到有效缓解。”渭南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吴发荣说。
在杜化路北段雨污管网改造现场,内径3.8米的巨型管道横卧地下,这是渭南城区目前最大的排水管道。“以前管径小,暴雨天雨水排不出去,现在这‘超级管道’就像城市的‘主动脉’。”施工负责人陈杰说。
车雷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透水混凝土路面能快速吸水,植草沟拦截雨水径流,调蓄设施收集的雨水还能灌溉植被。”项目负责人王林介绍。
更令人欣喜的是“遍地开花”的“口袋公园”。乐天大街旁的“口袋公园”,曾是堆满垃圾的荒地,如今绿树成荫、石凳错落。退休教师刘淑琴常来此锻炼身体:“以前想找个遛弯的地方难,现在出门就是公园,热闹又温馨。”
截至目前,渭南市打造更新综合性城市公园32个,新建“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160余个,“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渭南市每年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开展“六整治、六提升”行动,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五馆一中心”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广大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管理提效——
从“刚性管制”到“柔性服务”,守住城市烟火气
如果说硬件是城市的“骨架”,那么管理就是城市的“血脉”,为整座城市注入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渭南秉持“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理念,跳出“管制思维”,用“服务思维”破解治理难题,让城市既有秩序之美,更有烟火之暖。
傍晚的滨河大道便民市场,摊主余孟元戴着“城管志愿者”红袖章,忙着帮邻居挪摊位、理蔬菜。“十年前我流动摆摊,最怕城管检查。”余孟元说。2020年,临渭区城管局在这里设立便民市场,余孟元成了首批入驻摊主。“城管部门不仅划了固定摊位,还配了垃圾桶,后来又邀我当志愿者,现在我每月能挣四五千元,终于觉得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了!”
这样的“柔性治理”在渭南处处可见。清晨的沋西瓜果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作为新设立的便民疏导点,吸引了二三百名流动摊贩集中经营。2024年,临渭区城管局发现曙光蔬菜批发市场周边的“马路市场”影响交通,便联合多部门调研,最终将新疏导点设在污水处理厂西侧的空院里。
“新址不仅空间更开阔,能满足现有摊贩的经营需求,还远离主干道,避免了车辆占道带来的风险。”临渭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人民辖区负责人李刚介绍,他们采取“凌晨1时至早上8时定点值守+8时后机动巡查”模式,保障疏导点有序运行。
从单纯执法到服务优先,渭南通过四大机制创新推动管理方式转变,深化“强转树”行动和“721”工作法,将“管理即服务”理念融入日常执法。在富平县,该县城管局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以服务和劝导为主,为弱势群体设立便民市场、服务点9个。
临渭区推广“门前五包、十户一长”自治机制,打造包括仓程路、东风大街在内12条示范街,构建“日常检查+重点监管+邻里互督”闭环管理模式。商户王磊说:“以前城管来就说‘不能摆’,现在坐下来一起想办法,这样的治理让人很舒心!”
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渭南市坚持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引导广大市民投身基层治理。“城管说事室”的设立,让治理从“单向管理”变成“双向互动”。
家住金水公园附近的张瑞,曾受广场舞噪声困扰:“晚上十点还吵,孩子写不了作业。我试着向社区‘城管说事室’反映,网格长邓峰当天就来协调,没过几天就把问题解决了。”“把工作搬到社区,离群众近了,问题解决得也更快了。”临渭区城管局杜桥执法大队乐天网格长邓峰说。
智慧化手段的运用让城市治理效率再升级。在渭南市城市应急指挥信息中心,“大气污染治理信息化平台”大屏幕实时显示着230个在建工地、675辆渣土车和5283家涉油烟餐饮门店的监控画面,工作人员手指轻点,就能将预警信息派发给辖区城管队员。“科技让治理更精准,既守住了‘蓝天白云’,也减少了对商户的干扰。”渭南市城市应急指挥信息中心主任问建勇说。
治理的温度,正藏在浸润民生的细微之处:在全省率先同步启用首批9家医保便民服务驿站,让医保办理“就近可及”;新增停车位7391个、充电桩2759个,破解群众“停车难”“充电烦”的日常困扰;推动全市54家医疗机构纳入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减轻就医负担……这些贴着民心的微举措,把民生福祉落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里。
渭南始终围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持续发力,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基层治理:2024年,渭南排查矛盾纠纷35773件,化解率达98.58%。主城区临渭区扎实推进城市党建工作,推行“党建聚邻、服务暖邻”机制,229家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建,“邻里集市”“爱心义剪”等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如家的温暖。
文明铸魂——
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自觉”,涵养城市精气神
城市的魅力在于其整洁有序的“面子”,更在于其兼容并蓄、充满活力的“里子”。对于渭南而言,“文明”不仅是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更是融入城市血脉的精气神。
夜幕下的渭南,梆子声穿透夜色,水袖伴着戏腔轻扬。9月6日,由渭南市委宣传部等四部门联合主办,渭南近年来规模最大、辐射最广、参与度最高的艺术盛事——渭南百团戏曲联赛在富平中华郡启幕。这场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逾百家院团竞艺的文化盛事,聚起了人气,为城乡增添了活力,更成为渭南贯彻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化传承是文明的“根脉所在”。渭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是秦腔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渭南还依托关中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年均开展8000余场次文化活动。
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革命先辈感人事迹;《渭华起义》《东渡!东渡!》等文艺精品,感召鼓舞秦东儿女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勇毅前行……渭南用一场场文化盛宴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渭南文明城市创建的鲜明标识。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通过打造品牌活动、创排精品剧目、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为市民提供更丰富、更有品质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内涵和文化魅力。”
志愿服务是文明的“流动风景”。在临渭区解放街道的学雷锋志愿活动现场,志愿者李亚娥的剪刀翻飞,为居民修剪头发。“做志愿服务7年了,每次看到老人满意的笑容,就觉得值!”李亚娥说。
如今的渭南,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7个实践所、2339个实践站覆盖城乡,“临渭小板凳议事会”让居民坐在一起商量社区事,富平“怀德生日会”为老人送上温暖祝福。7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6128支志愿服务队,意味着每6个渭南人中就有1位“文明使者”。
文明监督是文明的“自我提升”。2024年3月,渭南启动“我的城我守护”千人观察团活动,1165名观察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走街串巷,监督不文明现象,收集群众建议。
“商铺门口的垃圾要及时清理”“海绵城市项目夜间施工要控制噪声”“小区充电桩不够用”……文明观察团团长连军奎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群众诉求。
“在推进过程中,包联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发挥了带头作用,职能部门吸收了群众和志愿者的意见建议,同时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党建带动联建、解决问题联办、研讨整改联抓、劝导调解联治,解决了环境卫生、社区治理等问题3000多件。”连军奎说。
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是文明城市最深厚的底蕴。渭南广泛开展“争做文明渭南人”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市民文明课堂、社区道德讲堂等载体,引导市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如今,礼让斑马线、垃圾分类、文明用餐等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双提升。
“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也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力量。青年宣讲员们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惠民政策、讲述渭南故事,推动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广大市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道德模范是文明的“精神标杆”。截至目前,渭南已有5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6人荣登“陕西好人榜”,29人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这些平凡人的善举,像一束束光,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城市形象的构建同样离不开体育精神的滋养。2月25日,陕西联合月亮泊足球俱乐部官宣:中甲新赛季,“西北狼”将继续以渭南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为主场!这支去年递补冲甲的劲旅,经过多场次比赛的磨合,决定在渭河之畔继续深耕。当“西北狼”的图腾与渭南的城市肌理深度交融,一场关于体育、经济与城市文明的蝶变正在渭水之滨悄然上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渭南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
看,渭水汤汤,滋养着这片土地;看,家园蝶变,承载着万千期待。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公园、每一个微笑,都在诉说着一座城市的蝶变,也在见证着一群人的幸福……(陈宏江 任振东 任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