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榆林】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榆林】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时间: 2025-10-20 06:48 来源: 陕西日报

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去年,榆林原煤产量6.2亿吨,贡献全国总产量的13%。

能源产业转型是榆林面对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榆林以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深度拓展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延伸至高端化工产品制造,再到化工新材料研发,实现全链条的贯通与升级。

榆林如何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助力陕西能源产业提档升级?10月14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问:如何推进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

许海峰:榆林经开区(榆神工业区)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引进2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及多个精细化工项目,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形成煤基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煤基特种燃料等产业集群,为能源技术革命提供产业化实践平台。园区落地全球首套聚乙醇酸(PGA)、煤基乙醇等示范项目,突破DMTO、费托合成等煤化工关键核心技术,并通过秦创原平台推动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同时,我们探索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路径,推进CCUS/CCS(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电解水制氢等减碳技术,推动化工产品碳足迹管理,为高碳产业低碳转型提供示范。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园区致力于提升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支撑能源体系从“燃料”向“原料”转型。

陈玮: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作为中国科学院与陕西省“一区三基地”战略合作的核心载体,是一个高度开放共享的新型研发机构平台。

平台的成立旨在破除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我们既收集和整理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需求,又聚焦于研究院及合作单位的科研成果展示与推广。两端联动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衔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率。

围绕战略需求,我们高标准建设了一批覆盖应用研究、中试验证、产业示范全链条的科研平台,包括能源陕西实验室、陕西省能源清洁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以科技力量助力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

问:近年来,榆林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许海峰:榆林经开区以支撑陕西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为使命,以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统领,致力于现代煤化工延链补链强链,已累计落地项目144个,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构建起“2+4+N”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形成了煤基特种燃料产业链、煤基可降解材料及高端化工品产业链、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产业链、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产品产业链、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产业链、煤—乙醇及下游产品等产业链。

陈玮:榆林创新院聚焦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链发展和榆林市企业技术需求,累计科研立项69项。目前,科研项目已形成科技成果14项,涵盖氢能储能、煤化工下游产品、精细化工、清洁生产等领域。

以能源革命科技专项项目为纽带,我们柔性引进60余个科研团队,固定与流动人员总数近500人,其中高端人才48人。我们致力于打造“研发—中试—产业化—本地人才培养”全链条,形成“技术熟化”与“人才孵化”同步推进的良性循环,为榆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问:如何进一步加快榆林乃至陕西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许海峰:“十五五”时期,榆林经开区将推动榆能芳烃及聚酯纤维一体化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开工建设国能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榆能高端化学品及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加快陕西兴化易地搬迁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填补精细化工产业链空白。

同时,深入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CCUS等耦合发展,加快在煤制芳烃、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业化上形成新突破,聚力将开发区打造成榆林煤基精细化学品产业新高地。

陈玮: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计划建设“成果超市”,将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放入“成果超市”,服务供需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以项目为依托,为榆林乃至陕西培育一支既懂科研又精通工程实践的核心技术力量,助力榆林从“资源输出地”向“人才创新策源地”转型。

榆林创新院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产学研联动模式,将以“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态势,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奋力促进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记者:王晨曦 通讯员:李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