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随着南京专家吴晖沉稳操作腹腔镜,丹凤县首例九旬危重患者小肠切除手术成功实施。“南京专家把技术‘种’在了丹凤。”10月14日,丹凤县医院医生牛凯说。
作为商洛178名在岗帮扶人才之一,挂职丹凤县医院普外科主任的吴晖,是南京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2022年,中组部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计划,已为商洛5个帮扶重点县派来医疗、教育、科技3支团队共178人。“组团式”帮扶以党建引领贯穿始终,确保帮扶工作方向不偏、动力不竭。
3年过去了,帮扶成果日益凸显:医院门诊量增加12.99%,高考升学率提升7.25%,木耳产业年产值破亿元……秦巴深处正掀起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变革。
破土:从硬件到软件 靶向施策
“组团式”帮扶,绝非简单的力量叠加,关键在于精准滴灌、系统破题。
教育领域,来自南京浦口中专的熊育红在镇安县职业高中身兼数职,既是教研组副组长,又是“青蓝工程”导师。他推动的“青蓝工程”,为镇安县职业高中青年教师齐浩楠量身定制成长路径。“熊老师鼓励我大胆解构课堂,形成个人风格。在熊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已能独立开设优质研讨课。”齐浩楠说。
3年来,帮扶团队将师资建设作为根基,助力镇安县职业高中培养出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2人通过正高级教师评审。学校现有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级教学能手12人、县级教学能手37人,126人通过“双师型”教师认证。
机制创新是保障活力的源泉。商洛独创“1+3+N”链条式联动模式:每个帮扶团队配备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地方团队、一个对口部门,形成紧密协作的服务体系。资金、项目、人才如活水汇流——苏陕协作资金撬动1.56亿元投入,科技特派团申报的关键技术项目获4500万元支持,为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
细微之处见真章。在镇安县医院,帮扶团队成员、省人民医院博士邓纪钊的日程满满当当:6个月,1900例介入手术,卵圆孔封堵等新技术填补了县域空白。帮扶1年来,邓纪钊共完成673例手术。“过去,患者有疑难杂症得去西安看,如今家门口就能救命。”该院院长段宝军说,全县胸痛致死率由以前的15%下降至目前的4%左右。
商洛的“靶向施策”清晰有力:医疗聚焦“五大中心”建设,新建44个科室;教育实施“青蓝工程”,45个名师工作室星火燎原;科技特派团成员化身“田间教授”,腿伤未愈的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长田拄拐进山,为“小木耳”选育高产菌种……
从硬件改善到软件升级,从技术引入到制度构建,帮扶的根系深深扎进商洛的土壤。
抽穗:智慧赋能 拔节生长
外部智慧与本土需求深度融合,催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茶山上,商南茶农李修玉喜上眉梢:“虫斑少了,香气更浓。多亏石组长!”他口中的石组长名叫石元值。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茶产业组组长,石元值两年攻关两项提质增效技术,培训超1100人,建设示范茶园800亩。
科技特派团如“移动智库”。丹凤县科技特派团团长蔡为明优化双孢菇技术,产品出口创汇4283万元,销售额破亿元。据统计,帮扶至今,科技特派团已累计解决115项技术难题。
教育资源共享打破时空壁垒。帮扶团队成员、镇安中学校长蔡欣来自南京市中华中学,他搭建的“云课堂”让山区孩子与南京名师隔空互动;丹凤中学系统设计3类课程,科创作品屡获国家级奖励。知识的种子在“云端”播撒,在心中发芽。
这是一场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帮扶者倾囊相授,受助者拔节生长。
深耕:本土化传承 可持续发展
“组团式”帮扶,追求的不是短期效应,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柞水县科技局的档案室里,一个蓝皮台账本里记录着这样一条内容——李玉院士团队技术服务期:2023年—2028年。这是商洛首份跨越常规周期的帮扶协议。
“木耳育种需要5年观察期。”科技特派员冯小宁的解释,反映出帮扶团队尊重规律、着眼长远的务实态度。商洛建立的“帮扶滚动支持库”中,此类延续性协议有12份,确保了支持的连贯性。
如今,本土化传承已深深扎根。
山阳县医院急救中心,主治医师任洁精准计时:“2分17秒!”救护车抵达时,溶栓药剂已备好——这套由帮扶专家团队研发的“边转运边治疗”系统,如今已由该团队培训的本土技术队独立娴熟运作。帮扶团队离任半年后,商洛县级医院新技术应用量增长31%,这得益于帮扶团队留下的55项核心技术和321个操作标准。技术留下了,能力提升了,队伍带出来了。
“我们不是过客,是‘种树人’。”一名离任的帮扶团队成员的话语质朴而深刻。
秦巴无言,见证变迁。178位“种树人”播下的希望,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记者: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