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商洛】“归雁”变“头雁” 管山护山更旺山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商洛】“归雁”变“头雁” 管山护山更旺山

时间: 2025-10-15 08:15 来源: 陕西日报

云蒙山属秦岭支脉,山脚下的小村庄——商洛市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是汪春堂长大的地方。

10月1日,云蒙山村的露营基地里,汪春堂正谋划着在这里种上油菜。“希望这里以后可以吸引更多团队来进行农业研学。”汪春堂说。

汪春堂是一只“归雁”。商洛市聚焦农村党建力量不足问题,近年来实施“归雁计划”,吸引在外创业经商人员返乡担任村干部,大力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了解到“归雁计划”后,2020年底,在山西打拼多年的汪春堂顶着风雪回了家。2021年初,汪春堂决定竞选村党支部书记。

“你出门这么久,村上人都不认得你了,你回来能干好?”面对家人的阻拦,他和当初“飞出”大山时一样坚决:“我一定能干好。我年轻时有胆量‘飞出去’,现在就能‘飞回来’。”

2021年1月,凭借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敢想敢干的气魄,汪春堂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商洛市全域处于秦岭腹地。云蒙山村与秦岭中的众多村庄一样,坐拥好山水、好生态。云蒙观华、云蒙云海等自然景色,是当地的特色景观。

汪春堂对这里的风光再熟悉不过,一心想把风光变成效益。

但他发现,村里缺少路灯,一到晚上黑漆漆的,本村人出行都不方便,更别提游客了。于是,经过一番努力,汪春堂争取来项目,在村里安装了200个太阳能路灯。

“路灯亮起来了,大家心里也亮堂了。这个村支书很能干。”村里人这样说。

怎样让村民从绿水青山中受益?汪春堂认为,得先“飞出去”看一看。

2021年,汪春堂带领村干部前往柞水县考察木耳产业。一行人看到,木耳大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黑黝黝、胖乎乎的木耳肆意舒展,孕育着致富的希望。眼前的场景让他们精神振奋: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带回去。

回村后,村集体流转土地,建立黑木耳产业园,连续5年每年发展地栽黑木耳10万袋。

村民陈芝草一直在黑木耳产业园务工,是村子变化的参与者。“能就近务工增加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我挺满足。”陈芝草说。

“今年,我们已经和江苏淮安的一家食品公司达成合作,以每斤35元的价格定向销售,木耳不愁卖。”汪春堂说,“客户说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好,木耳品质高。”

2021年至今,云蒙山村还发展中药材等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长50万元,400余人次在家门口就业。

绿水青山开始变成金山银山。有了金山银山,村民更懂得守护绿水青山。

村民争当“秦岭卫士”,村里组建了“巾帼团”,定期上云蒙山捡拾垃圾。巾帼团有26名成员,她们都是云蒙山村的妇女。

“我常年住在村子里,从事木耳基地的管理工作。”巾帼团成员王建莉说,“我在这里长大,也在这里过日子,怎么能不保护它?”

回到一座山,守护一座山,兴旺一座山。云蒙山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陕西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汪春堂也当选省十四届人大代表。

作为人大代表,汪春堂看到了土特产“优质不优价”、旅游发展瓶颈等问题,先后提交了支持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建设、支持秦岭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建议。

“大山需要‘代言人’,群众也需要。要敢想敢干,也要敢说。”汪春堂珍惜每一个发出声音的机会。

如今,“归雁”已成“头雁”,汪春堂获评洛南县乡村振兴“六星书记”。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他为村党支部书记们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建成书记帮带工作室,以“传、帮、聚、带、领”为主要内容,共同破解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等难题。通过这个平台,600余名村干部参加交流,48个村党支部结对帮带。

云蒙山里有大面积的野生核桃、板栗,到了采摘季节,村里家家户户都进山采摘。这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也是大山的馈赠。

近年来,洛南县积极利用自然禀赋,延伸供应链和产业链,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洛南核桃”被越来越多人知道。随着村里探索发展农文旅产业,大量游客进村,卖土特产又能为村民增加一笔收入。“靠山吃山,‘山’是衣食父母,得管好、护好。”汪春堂说。(记者:王姿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