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红旗飘扬,车站机场人流如织,热门景点熙熙攘攘,影院剧场座无虚席……国庆中秋假期的汉中,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当非遗巡游的队伍穿行于大街小巷,当“味见汉中”特色街区飘来阵阵鱼香,与流光溢彩的夜市交相辉映,一场融合文化味、烟火气的假日盛宴在汉中全域上演。在文旅深度融合下,游客们不再只是山水的过客,更成为地域文化的体验者。
近年来,汉中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紧抓文旅融合发展机遇,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路径,以汉文化为笔,以创新发展为墨,在文旅融合的画卷上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文旅活动纷呈 汉风古韵浸润人心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阑珊,众多游客带着家人齐聚汉中,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轮番上演,每一刻都充满惊喜与热情,点燃了节日的欢腾氛围。
10月1日至2日,2025“龙游天汉·献瑞华诞”非遗巡游活动在汉中兴汉新区汉人老家街启幕。这场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体验的非遗盛宴,开幕首日便吸引了近万名市民游客参与体验。
活动现场,激昂的锣鼓声拉开序幕,彩龙翻腾起舞,“二龙戏珠”“狮舞东方”等经典桥段接连上演,赢得观众连连喝彩。由龙行花车、“龙江龙舞”、“汉中藤编”等主题花车,NPC人物互动等组成的百人巡游队伍,既庄重又妙趣横生,游客们纷纷追随其间,沉浸在这流动的文化长卷中。“味见汉中”街区鱼香四溢,不少游客一睹表演风采后便循香而至,亲身体验从“捕鱼”到“加工”再到“品鉴”的完整流程,尽享“非遗+美食”的沉浸式魅力。夜幕降临,非遗表演团队带来“中国龙”专属演出,锣鼓喧天中,彩龙盘旋起舞,引得市民纷纷驻足;刘邦、诸葛亮等历史人物NPC惊艳亮相,与观众亲切互动;财神NPC手持福袋穿梭于人群中,将满载祝福的精美礼品送至游客手中,不少亲子家庭簇拥合影,定格这份独特而温馨的节日记忆。
“双节”期间,汉中市博物馆内人流如织,“栈道陈列”与“石门十三品”等展览带领游客穿越千年,领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风云与千年摩崖石刻的笔墨神韵。作为“五馆联动”的重要一环,汉中市博物馆设置了“君子六艺”体验区,吸引众多游客沉浸式感受两汉三国文化魅力;张骞纪念馆则创新编排“张骞归朝”情景剧,以生动演绎再现张骞精神;蔡伦墓祠的古法造纸体验区排起长队,游客亲手参与造纸流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张良庙博物馆以“寻迹留侯·礼遇汉风”为主题,拜殿内上演的《鸿门宴》舞台剧还原了楚汉相争的经典场景,NPC互动区的“穿越千年当张良弟子”活动吸引大批游客踊跃参与。
此次汉文化展示体验活动以“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线,创新开展“穿汉服、写汉字、行汉礼”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创新打造“历史名人感知”“诸葛智慧感悟”等主题游径,上线“掌上博物馆”智慧服务,推出“天汉印记·趣谈五馆”主题文创展,开发了“通关文牒”、“诸葛亮”手办、古法造纸工艺衍生品等13类35种文创产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刻感受汉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假日期间,“五馆”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文创销售额达6万多元,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双提升。
10月2日,2025年中国西部青少年曲棍球邀请赛在宁强县激情开赛,奏出体育与文旅的和谐交响。来自四川、甘肃等地的9支代表队近150名运动员参赛,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曲棍球运动氛围,促进西部地区青少年曲棍球交流、合作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汉中围绕“赶着赛事游汉中”成功举办陕西省轮滑马拉松公开赛、汉中市庆国庆体育项目展演等10余项品牌赛事,吸引周边地区1500余名选手及大量观赛游客来汉,进一步推动特色体育项目蓬勃发展,体育赛事成为撬动文旅消费的强力引擎,完美印证了汉中“以赛为媒、以赛促旅”的办赛智慧。
位于秦岭脚下的佛坪县迎来旅游客流量高峰,袁家庄街道王家湾村成为邂逅“慢生活”的理想之地;县城老街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动感表演相映成趣;熊猫谷景区和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萌态可掬,成为游客亲近自然、观赏国宝、打卡留影的好去处;生态美景外,“遇见佛坪”高校音乐汇和南门乐队专场演出为假期注入青春活力……全县各大景区景点人气旺盛,文旅市场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留坝县跻身全国国庆假日酒店预订热度增速前5位;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等3个村入选陕西休闲乡村,西乡县峡口镇江塝茗园等2个田园入选陕西特色魅力田园,城固县金秋丰韵休闲游等4条线路入选陕西省秋季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
据悉,2025国庆中秋假日期间,汉中市围绕“欢度国庆·潮游汉中”主题,聚焦“中心城区、重点县区、热门景区、文旅街区”四大区域,创新推出“穿着汉服游汉中、跟着民歌游汉中、看着演艺游汉中、赶着赛事游汉中、寻味美食游汉中、寻根汉源游汉中、乐享惠购游汉中”七大板块180项文商体旅促消费活动,发布10条假日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演艺、非遗、体育赛事进商圈、进景区。
同时,为积极适应游客多样化需求,汉中市推出“鹮游汉中”交旅融合活动,新用户首单1分钱乘坐“朱鹮小巴”、2元畅游市区,双层巴士免费夜览江景,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化出行需求,12家博物馆推出“穿汉服免费游览”政策。广大市民和游客可身着汉服,赏秦巴山水的雄奇隽秀、品绵延千载的历史人文、享汉水之源的美食美景,感受汉中秋日的多彩之美、宜居之美。
这个假期,汉中各地通过精彩活动“穿针引线”,将文旅、非遗等元素巧妙串联,不仅做大了假日消费的“蛋糕”,更在游客心中塑造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活力焕发的汉中形象,为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生态并重 建设美丽幸福汉中
旅游的热度,源于文化的深度;城市的活力,根植生态的魅力。
汉中,这座浸润着千年汉风古韵的城市,正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笔,以山川秀美、碧水环绕的自然生态为纸,在推进“文化强市”与“生态城市”协同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让历史文脉与绿色动能在天汉大地上同频共振。
锚定“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目标,汉中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为文旅发展谋篇布局。汉中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汉中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如同一张精准的“导航图”,统筹文化强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三大核心任务,在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的过程中,将项目谋划、消费拉动与经济发展紧密衔接。加大国家5A级景区、度假区创建,做精慢生活轨道游、低空生态游、房车露营游等三大旅游线路,打造市域精品旅游廊道,培育一批“小而美”的新场景新业态,让游客在行走间既能触摸历史温度,又能邂逅诗意栖居。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传承的双向奔赴。在汉中,非遗正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市文化馆非遗馆内,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在指尖流转间感受匠心传承,引得人们连连赞叹;中小学课堂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动授课,让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互联网空间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频频刷屏,让“汉风古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文旅融合的深化,更让文化从“静态传承”转向“活态绽放”——依托旅游市场的旺盛需求,文艺创作有了更精准的方向、更广阔的受众。《爬月亮》摘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复兴号》荣膺“田汉戏剧奖”,《天汉传奇》更以实景演艺的形式点燃旅游市场,成为游客感受汉中文化的必选项;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汉中聚焦文旅协同布局发力,持续推进“一县一精品”文艺创优工程、“一县一院团”改革,优化“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与“夜间2小时黄金公共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一个角落,形成“精品力作迭出、文化活动多彩”的生动局面。
如果说文化是汉中的“灵魂”,那生态便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清晨的天汉湿地公园,薄雾如纱笼罩水面,一只朱鹮舒展羽翼掠过,翅尖轻点碧水,荡开圈圈涟漪。
岸边晨跑的市民驻足凝望,举起手机将这灵动瞬间定格,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汉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答卷。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中始终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使命,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生态基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性保护湿地生态,当好秦巴生态卫士;以滴水穿石的恒心治水护水,以精益求精的标准守护湿地,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湿地优良水体占比达100%,为南水北调工程输送近30%的优质水源。
如今的汉中,生态“成绩单”亮眼夺目:朱鹮野生种群从最初的7只增长至近7000只,活动范围覆盖全市11个县区,成为生态改善的“活名片”;中华秋沙鸭、卷羽鹈鹕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尽显生物多样性之美;9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9个县区实现“一用一备”安全供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文旅发展的“金山银山”。在汉江源头宁强县,汉中市打造了汉江源国家4A级景区,建成国家湿地公园,逐年增长的旅游客流量,让“生态生财”从理念变为现实,“源头活水”真正滋养出富民产业;在牧马河畔西乡县,依托优美生态与厚重红色底蕴,探索出“红色+绿色”双引擎发展模式。每逢节假日,樱桃沟、午子山、江塝茗园等景区游人如织,当地村民也端牢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的汉中,秦岭苍翠与汉江清波交相辉映,珍禽异兽与城乡烟火和谐共生,文化魅力与生态颜值相得益彰。从汉中博物馆的千年底蕴到天汉湿地公园的碧波涟漪,从紫柏山的林海苍翠到诸葛古镇的人间烟火,这座城市正以文化厚度提升旅游高度,以旅游广度拓展文化深度,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走出一条兼具汉中特色与时代特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文化强市与生态城市的名片愈发鲜亮。
未来,汉中将继续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发挥汉中文化优势,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传承历史文脉,统筹优势资源,突出旅游带动,优化产业布局,释放消费潜力,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六新建设”,聚力实施“八大行动”、实现“八大突破”,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为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汇聚力量,让历史与现代交汇,让文化与生态共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持续书写“诗与远方”的汉中篇章。(王艺霖 袁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