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场秋雨过后,杨凌农科城处处透着清新的泥土芬芳。
9月28日,记者走进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仿佛步入一座科技驱动的“植物梦工厂”。10余种大棚错落分布,精准的环境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等;无土栽培蔬菜在人工模拟的“太阳光”下舒展嫩叶,营养液在管道中静静循环……
像这样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在杨凌示范区很常见。
今年,杨凌示范区将实现研发经费增长6%,新增各类科技研发及转化平台8个,农业科技进步率达80%,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稳定在1.2亿亩、效益达300亿元……
这座农科城不仅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还日益成为汇聚全球目光的“国际农业会客厅”。
数字赋能
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植物工厂,立体栽培架最高可达24层,一粒种子仅需42天就能生长成可采收的翠绿蔬菜。
“和传统种植方式不同,我们打造了全自动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让蔬菜播种、分栽、采收、包装、运输等环节均由计算机控制,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产量。”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工作人员郑飞说。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在设施农业领域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实训基地,总投资4.6亿元,占地720亩,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定位,形成了阳光智慧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展示区、高效农业产业化区、智能冷链物流区、休闲农业康养区、生态肥研发区“一心五区”的布局。
在农科城,数字技术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
郑飞介绍,园区智慧温室里的遮阳网、保温层、环流风机、供热系统、水肥灌溉系统,都能通过物联网调控,实现作物从生长到采收全程智能化。
建成投用以来,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集成展示和示范了1100多种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累计接待培训40万人次。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这种“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政府推动”的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已推广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如今,杨凌示范区已在海外建设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中国先进的节水农业、良种培育、林果种植等技术,辐射面积超过3000万亩,助推全球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开放共享
中国技术落地生金
连日来,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卡拉巴尔塔市的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吉苹果示范园人气颇旺。自果树顺利挂果以来,这里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
5565棵苹果树苗今年5月在这里“安家”后,逐渐适应了异国水土,迎来丰收时刻。
“今年是示范园建成第一年。我们特意邀请当地果农来品鉴新鲜苹果,交流种植技术。”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王志皋介绍,中吉苹果示范园占地面积50亩,引进我国优质矮砧密植苹果种苗和管理技术,采用“企业联动+校企合作+集成示范推广”的模式运营。
“我们将中吉苹果示范园打造成为集果树育种、种植示范、技术培训、农资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合作平台,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在吉尔吉斯斯坦推广,助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王志皋说。
预计明年中吉苹果示范园亩产将达1000公斤以上,为当地果农带去丰收希望。
共商、共建、共享,是杨凌示范区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关键词。务实高效的合作,提升了上合组织国家的农田产出和农民收入,也丰富了当地农产品供给、保障了全球粮食安全。
“我们不仅要让苹果树结果,还要让技术扎根。”王志皋介绍,今年将在当地成立一家公司,邀请国内技术人员和翻译人员组建团队,积极推广中国苹果种苗和栽培技术,让全套种植方案尽快在吉尔吉斯斯坦落地见效。
合作共赢
绘就丝路“禾合”画卷
中吉苹果示范园的成功,为陕西农业科技“走出去”写下生动注脚。
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超市,陕西小米、油桃等优质农产品人气旺;位于杨凌综合保税区的上合生活馆跨境商品体验中心,上合组织国家的各类农产品、手工艺产品颇受欢迎……
“双向奔赴”的贸易图景,背后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搭建的合作桥梁。
截至目前,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已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围绕旱区农业、作物绿色生产、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并在上合组织国家设立20个实训基地,系统展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组织当地学员开展实训实操。
“结合上合组织国家需求,我们将开发定制化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实施更多双多边培训项目,推动国内高校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教育合作,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何玲介绍,示范区力争每年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1.5万人次以上。
作为上合组织框架下重要的农业交流合作平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未来将重点打造科技、人才、产业、经贸“四大高地”,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协同攻关项目,持续探索跨境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让“中国方案”惠及更多国家。
眼下,杨凌示范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将中国现代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共同财富,持续扮靓“国际农业会客厅”。一幅以“禾合”为名的农业合作新画卷,正沿着广袤丝路加速铺展……(记者:付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