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商洛】企业来了“科技副总”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商洛】企业来了“科技副总”

时间: 2025-09-29 06:39 来源: 陕西日报

9月18日上午,商洛学院博士李峰在学校上课、做实验。午饭后,他赶到公司开会,和团队讨论需求、调试设备。到了晚上,他又带着白天测试的数据一头扎进实验室。这成了他一年多来的“习惯动作”。

李峰是商洛学院青年专家,也是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他忙碌的身影,正是商洛市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通道的生动缩影。

从“一纸协议”到“深度绑定”

破解校企供需难题

“以前和高校合作,多是‘一个项目、一笔经费、一纸协议’。项目结束,合作就断了线。”谈及过往校企合作的痛点,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雷慧敏坦言。这家专注硅基新材料研发的企业,曾因高纯石英砂生产工艺瓶颈,面临产业升级困境。

彼时,商洛市正遭遇相似的发展难题。借着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的东风,当地科技型企业数量年均增长46%。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洼地”效应,让企业普遍面临研发人才短缺、创新链受阻的困境。“一边是高校科研成果‘睡在实验室’,一边是企业急需技术突破‘望眼欲穿’,必须搭建一座稳固的‘人才鹊桥’。”商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常务副主任侯燕宾说。

2024年初,商洛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打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松散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技术顾问,“科技副总”需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技术研发和战略规划,推动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为了让“科技副总”安心干事、潜心创新,商洛市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体系:在资金支持上,采取“政策打包+捆绑使用+精准滴灌”模式,根据不同产业链给予弹性科研经费;在管理机制上,签订高校、企业、“科技副总”、属地科技部门四方协议,明确职责分工,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商洛学院首批15名理工类博士率先“出征”,李峰便是其中之一。

进驻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后,李峰迅速牵头组建秦岭硅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带领高校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团队已攻克石英砂岩制备高纯石英砂的关键工艺,申请专利3项,开发出高纯石英砂、白炭黑等系列新品。

“不仅有生活补贴和科研经费,还能叠加享受‘三区’科技人才政策,在企业搞科研没有后顾之忧。”李峰满怀信心地说。

从“单点突破”到“链式融合”

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走进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各种规格的充电器从生产线缓缓送出。

担任该企业“科技副总”后,商洛学院博士袁训锋带领团队不仅解决了电源适配器智能外观检测等技术难题,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及其充电方法”斩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科技副总’不是来走个过场,而是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引擎’,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山阳高新区科技创新科科长赵贻方感慨。

“科技副总”不仅帮助单个企业实现技术突破,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作为商洛电子信息产业“链主”企业,陕西迈思普电气有限公司曾因数字电源控制技术滞后,难以带动产业链发展。商洛学院博士邵江锋担任“科技副总”后,校企联合策划的数字电源控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省级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不仅让企业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还带动了周边3家配套企业协同升级。

这样的转变,同样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科技企业。在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板栗深加工车间,“科技副总”、陕西科技大学博士曾桥带领团队研发的板栗脱壳护色、低温锁鲜技术,让原本只能鲜食或简单加工的板栗,摇身变成板栗啤酒、板栗酥等16种新产品,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户增收。

“‘科技副总’让老板栗‘长出’新产业。有了科技人员的长效支持,我们有信心做出更多好产品!”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讯说。

据统计,首批选聘的15名“科技副总”已协助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7项,申请专利20件,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从“技术攻关”到“链接资源”

培育良好创新生态

担任“科技副总”前,西安工业大学博士王利国就和陕西圣美展景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美展景”)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研发提供技术服务。“以前的合作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很少涉及企业发展、市场需求和行业战略分析。”王利国介绍。

今年,王利国成为圣美展景的“科技副总”。一上任,他就设计了全新的日程表,除了定期在实验室参与研发,还组建起专项小组,每隔一周去企业进行产品调研,进行技术研发。依托这些合作,团队和企业不断碰撞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产品与生产工艺的持续迭代升级。

在圣美展景负责人姚能江看来,企业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等于对接了一所科研院校,链接了一个资源平台。

“‘科技副总’不仅为企业解决了当下的技术难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研发模式,打破过去企业向高校院所买专利和项目合作的模式。双方能够围绕需求进行联合研发、设计、生产,共同研发的产品更容易落地。”姚能江说。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还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机制。“我在这里学有所用,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收获很大。”西安工业大学2025届毕业生万海格表示。她现在担任圣美展景的IE工程师,负责工艺流程优化。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科技副总”推动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陕西东凤酒庄有限公司,商洛学院博士王蕾推动校企建立“双导师”机制,2名本科生在酒庄开展课题研究,2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则走进高校课堂,共同讲授《葡萄酒风味化学》。

“‘科技副总’是技术的传递者,更是人才的培育者、资源的汇聚者。”商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博表示,商洛将继续扩大“科技副总”选聘规模,让教育科技人才的“活水”,持续滋养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沃土”。(记者:张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