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清晨,镇巴县长岭镇碗厂沟村的山雾还没散尽,59岁的志愿者肖道菊已提着沉甸甸的保温桶往李奶奶家赶。
“李奶奶,今儿炖了您爱喝的排骨汤,趁热吃。”肖道菊说。92岁的李奶奶打开桶盖,香味扑鼻而来。一碗热饭,肖道菊送了两年,雨雪天没断过,保温桶里的温度也从没降过。
在汉中市,一顿热饭,不只暖了老年人的胃,还成了破解养老难题的“小切口”。面对城乡老龄化加速、养老需求差异大的现状,汉中市以老年助餐服务为核心,让“老有所养”的温暖在烟火气里扎根。
“以前一个人做饭,煮碗面都嫌冷清;现在跟老伙伴一起吃,饭都香了。”9月21日11时,在镇巴县泾洋街道鱼泉村,78岁的张爷爷放下碗筷,看着厨房忙碌的马成翠笑出声。
2024年,45岁的村民马成翠把自家客厅改成“共享食堂”,每天都让村里的3位独居老人来家里免费吃饭,大家在饭桌上聊天,屋里满是笑声。
边远山区青壮年多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做饭难、吃饭远”是老问题。为此,汉中市推出“老年助餐好邻居行动”,鼓励邻里“搭把手”;镇巴县民政局每年都评选“助老好邻居”,每人给予500元奖补。仅2024年,镇巴县94位“好邻居”累计送餐超3000人次,4.7万元奖补金点燃了大家的互助热情,让一碗热饭成了邻里情的纽带。
“山里的老年人不缺米粮,缺的是有人陪吃饭、有人常惦念。”镇巴县民政局副局长张丽的话,说出了“老年助餐好邻居行动”的深意:一碗饭虽小,却把“养老”变成“暖老”,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
这样的暖意,同样在汉中市汉台区中山街街道钟楼社区助餐点体现。
“刷脸成功,老年特惠餐10元。”9月19日,75岁的王大爷熟练地对着屏幕“刷脸”,不到10秒就取到了餐。餐桌上,两荤一素一汤冒着热气,萝卜炖排骨炖得软烂。“比自己做省事,比餐馆便宜,吃得还放心!”王大爷说。
针对城市老年人对用餐“便捷、安全、实惠”的需求,汉中市在助餐点下足“硬功夫”:食材必须溯源;每日菜品留样48小时;价格、菜谱全上墙公示,让老年人吃得明明白白。
“不仅如此,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助餐点还推出‘梯度优惠’,60岁至79岁老年人享9折,80岁及以上老年人享8折,‘10元老人特惠餐’每月吸引超200位老人‘打卡’。”汉中市民政局负责人说,目前,汉中市103个助餐点按照“城乡重点覆盖”布局,城市端融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农村端依托镇(街道)配送车送热饭到村口,老年人凭身份证登记后,刷脸、刷卡均能便捷用餐。
在西乡县堰口镇助餐点,81岁的刘奶奶吃完饭后坐在窗边量血压,脸上满是笑意。她说:“如今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饭后还能测个血压,志愿者还会陪我聊天。”
汉中市的助餐服务,不只“把饭送到手”,还在“让服务贴心”上发力。如今,该市不少助餐点设了“餐后服务角”,免费量血压、陪老年人唠嗑,让一顿饭的工夫,满是细致关怀。
为了让服务触达更多老年人,汉中市还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推出上门助餐专项服务。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助餐点组建了送餐小分队,每天把热饭装进保温餐盒,由村干部和志愿者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顺带查看门窗、水电是否安全。遇到有特殊饮食需求的老年人,助餐点还做“定制餐”——给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做低糖餐,给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做软食,让助餐服务多了份“专属感”。
如今,汉中市正以“小餐桌”为支点,撬动养老服务“大温暖”,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承诺,变成每一位老年人触手可及的幸福。(记者:李旭佳 通讯员:周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