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国家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
近年来,榆林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坚持全链条、终端化布局现代煤化工产业。9月14日,在位于榆林市榆神工业区的100万吨/年高端化学品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在环氧乙烷装置区,工人正在焊接储存反应中间产品的球罐。
100万吨/年高端化学品新材料项目是榆林市“十四五”重点项目,由陕西榆能精细化工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能精细化工公司”)负责推进。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40万吨/年DMTA装置、20万吨/年环氧乙烷装置、8万吨/年丙烯酸装置等,是榆林市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关键布局。
“简单来说,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对煤制的甲醇、甲苯、丁醇等初级产品进行精细加工,生产出更贴近下游市场的精细化工产品,比如能做环保涂料的丙烯酸乳液、用在建筑水泥里的减水剂等。”榆能精细化工公司分管工程项目的副总经理马少军说。
作为榆林首个精细化工项目,100万吨/年高端化学品新材料项目承担着打通榆林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的重任,是榆林市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项目年需约90万吨甲醇原料,主要由集团内部控股公司供应,其余部分从市场上采购。这样可以链接上游的煤炭初加工项目。”榆能精细化工公司负责人毕亚军介绍,“同时,我们一直在积极拓展下游,目前已有年产10万吨涂料项目达成入园合作意向。”
近年来,榆林着力发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6条产业链,推动产业向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经开区等集聚;布局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2个精细化工园中园。
工业园区内,一车车煤炭经过化学反应,完成了“由黑到绿”“由黑到白”的转变。经下游加工,煤炭可以变成建筑用料,也可以成为可降解的医用骨钉、餐具、购物袋……在榆林,煤炭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转身”。
“我们围绕能源化工产业,深度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延伸至高端化工产品制造,再到化工新材料研发,实现全链条的贯通与升级。”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创新是引领能源革命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榆林以建设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统领,加速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投资超25亿元的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全面投运,能源陕西实验室等一批科教融合平台布局落地,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被突破……
榆林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开辟了“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链条创新路径。该院建成投运以来,在氢能储能、煤化工下游等科研领域持续深耕,已先后引进60余个科研团队,形成可转化科技成果18项,带动一批优势项目落地榆林。
陕西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去年生产煤炭7.8亿吨、原油2447万吨、天然气359亿立方米,全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榆林作为陕西煤炭产业核心承载地,正在统筹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着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新型电力体系、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在陕西单体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项目——榆林城投佰盛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项目现场,工程车辆在运输液态二氧化碳、碳酸氢铵等工业产品。
“项目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产品主要用于油田注井驱油、地下封存、农业化肥和烟气脱硝等领域。”榆林城投佰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夏园介绍,该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01万吨,相当于202万亩碳汇林吸收量。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海油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公司”)展示的“少井高产”钻完井、复杂地质储层煤层气高效开发、低碳环保压裂等关键技术受到业内同行关注。
去年,中联公司在神府深煤层大气田建成了我国首座深煤层燃气发电全电驱压裂井台。该井台采用“全燃气发电+全电驱压裂”施工工艺,与传统的柴油驱动压裂车组相比,该技术在压裂施工期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0吨。
“我们注重以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的方式开发能源,这与榆林绿色创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中联公司神府分公司总经理周维洪介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们开发的非常规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为当地工业企业提供低碳燃料与原料,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记者: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