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咸阳】养老不离家 服务送上门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咸阳】养老不离家 服务送上门

时间: 2025-09-24 06:53 来源: 陕西日报

“开机,登录,选择服务……”9月11日,在咸阳市渭城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62岁的市民高建青熟练地使用艾灸机器人进行自助理疗。

“从家走过来只要几分钟,做一次艾灸才花一块钱。”高建青高兴地说,“这些设备智能又方便,我自己就能操作!”

智慧养老设备走入寻常百姓家、社区里建起“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如今,“家门口养老”在咸阳逐渐成为养老新风尚。

如何让“养老”变为“享老”?去年以来,咸阳市出台《咸阳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咸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持续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

日前,咸阳市被中国老龄协会确定为全国16个老龄工作联系点之一,为陕西唯一入选市。

■ 把智慧养老“请进门”

在咸阳市首个“一站式”老年产品展示、体验、销售平台——渭城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的体验中心,电动护理床、自动移位机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前来体验。

“叔叔您看,这张餐桌可以自动升降,桌上这个围棋机器人,可以陪您对弈。移步这边,墙上挂着的是智能淋浴花洒……”9月11日,在体验中心的一间模拟房间,工作人员向高建青介绍各类智能养老设备。

“这些设备很‘新潮’,还实用,能提升居家养老生活品质。”高建青说,“我退休后常来这里做艾灸理疗。很多设备可以在这里免费体验,租回家用价格也实惠。”

“我们希望以更科学、便利的辅助设备,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体验。”基地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老年产品销售展示中心、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康复辅具租赁中心、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心、智慧健康养老体验中心、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六大区域,可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我们还将康复辅具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目前可销售、租赁的养老辅具、健康产品有150多种。未来,我们希望基地能辐射更多社区,提升养老服务标准,擦亮咸阳养老品牌。”基地现场负责人说。

智慧养老不仅在城市社区落地生根,还为赋能乡村居家养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用智能手环一呼叫,馍也来了,菜也来了,药也送上门了。”9月10日,在彬州市义门镇小康佳苑社区,居民王存绒老人晃了晃手腕上的智能手环。

在王存绒家中,“科技感”无处不在,除了智能手环,屋顶上的烟雾探测器、墙上的紧急呼叫装置均可实时监测环境安全,实现灵敏响应。

这些终端设备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义门镇的养老“智慧大脑”——“慧养帮办”平台数据中心。该中心24小时响应求助信号,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调度,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实现“一键呼叫、秒级响应”。

“‘慧养帮办’平台有效整合了散落镇域各处的卫生院、餐饮店、理发店、家政公司等资源,形成了‘老人点单—平台派单—服务上门’的快速响应闭环。”义门镇镇长胡少博说,“一端连着老人,一端对接服务,还有干部全程监管保障,为老人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智能守护网。”

该平台还特别为社区87名独居老人提供代购药品、助餐、保洁等精准上门服务,目前已服务400多次,实现“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

“我腿脚不好,一个人在家干啥都困难。有了这个系统,一呼叫就有人来帮忙,我心里踏实多了。”小康佳苑社区居民杨东牛说。

■ 把养老服务“送上门”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能够居家养老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何让养老服务精准契合老年人需求,为就近养老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咸阳市通过持续加强“家门口养老”设施建设,不断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4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850个、镇(街道)区域养老中心50个,覆盖广泛、层次丰富的养老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完善。

9月9日,秦都区纺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气氛温馨融洽。

这温暖场景的背后,是纺机社区不容忽视的“银发”现实:该社区4321名居民中,60岁以上的有1332人,约占全部人口的31%。

“为了更好地照顾社区老年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社区自治’的新路径,将专业医养服务嵌入社区,就近为老年人提供照护。”纺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乔娟介绍,社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和日常医疗服务,以及常见病诊治与健康咨询。此外,社区“悦邻里帮帮团”的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与生活帮助。

98岁的社区居民康建华行动不便,在中心专业护理下,如今已能在陪护帮助下进行简单锻炼。“老爷子和我特别亲,一见我就高兴。”乔娟笑着说。康建华也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们!”

除了健康照护,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也是“家门口养老”服务的重点。截至目前,咸阳市共建立148个养老助餐点,切实破解老年人就餐难题。

不久前,咸阳市首家农村公益食堂——雨花敬老幸福院在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庞南刘村投用。这是一处由280平方米闲置房屋改建而成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服务。虽没有华丽装潢,但充满了温情与烟火气。

“感谢爱心人士刘四进、段雪琴夫妇捐赠3000元善款;谢谢陶秀侠老师捐来两袋大米……”幸福院墙上的爱心榜上,记录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助老善举。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村级主办+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互助服务’创新模式,打造集餐厅、厨房、活动室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引入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与爱心企业,汇聚多方力量,让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乡村落地生根。”雨花敬老幸福院相关负责人张敏说。

■ 让银发经济“火起来”

在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同时,咸阳市还将激活银发经济、培育现代化养老产业作为推动养老服务升级、实现“家门口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前,陕西智慧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91家单位共同参与,标志着咸阳在“政企校”协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我们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建立这一平台,旨在建立跨领域合作机制,推进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咸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共同体将以促进智慧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平台,为养老产业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表示。

此外,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咸阳不断拓展养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银发产业生态。近年来,咸阳重点扶持发展“不老帮”“九棵松”“后稷”“永康”等养老品牌,培育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26个,组织机构参加养老产业相关博览会,加强养老产业宣传推介。

咸阳高度重视老年群体自身价值的发挥,积极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组建了323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良性互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养老产业‘富矿’,扶持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发展养老服务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支持建设咸阳高新区银发经济产业园,形成事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事业的良性发展机制,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咸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张乐佳 通讯员:李智焕 董婷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