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清晨,陕西亿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流水线忙碌运转,叉车不停穿梭,工人忙着装车、发货。
“这些都是发往甘肃、河南等地的小麦种子。”陕西亿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录焕指着一袋袋打包好的种子说。
陕西亿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杨凌示范区“5+N”农科特色产业链中现代种业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围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服务5条重点产业链和会展服务业、果蔬种苗育繁推等N条特色产业链,推动链主企业牵头、上下游协同,形成“创新强链、特色补链、融合延链”的格局,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 “一粒种子”辐射万亩良田
作为种业创新高地,杨凌示范区育种技术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种子从培育到出库需过6道关,要确保杂质含量低于0.5%、发芽率超95%。”黄录焕说。
近年来,陕西亿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起全产业链:下属农场年产30万公斤小麦原种、2万公斤玉米亲本,保障源头供给;联动17家企业,在陕西、甘肃建设7个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带动8000余户农户增收。
而这背后则是一套完整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陕西亿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培育小麦、玉米和辣椒等作物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5200万亩。
在杨凌示范区,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研发、推广的农业企业不在少数。
围绕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杨凌示范区设立了总额10亿元的旱区种业(杨凌)发展基金,高水平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培育国家种业航母型领军企业、种业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我们将结合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力求精准‘解题’,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力量。”黄录焕说。
■ “一颗黄豆”做出一桌美味
9月16日,位于杨凌示范区的陕西竹园村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清竹豆腐工厂,3条全封闭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黄豆经过3次清洗、8小时至10小时浸泡、熟浆工艺凝结,变成豆腐,再经分切、锁鲜包装,发往各大商超。
“我们生产的8种规格的豆腐产品都卖得很好。”陕西竹园村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邵思贤介绍,企业从制作传统豆腐起家,逐步发展为集农产品种植、深加工、连锁餐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老豆腐、嫩豆腐、内酯豆腐、鸡蛋豆腐……企业产品展示区内豆香浓郁。
“我们通过巴氏杀菌与全程冷链工艺,锁住豆香、保留营养,将豆腐保质期从一两天延长到20天以上。”邵思贤说,“目前,我们距离日产50吨的目标越来越近,已带动近20家上下游企业发展。”
在“5+N”农科特色产业链布局中,链主企业不仅要“挑大梁”,还要带动上下游企业“齐步走”,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邵思贤表示,希望依托“5+N”农科特色产业链政策红利,深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蛋白饮品等多元产品,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 “一克香兰素”闯入国际市场
“这是我们用AI技术辅助研发的天然香兰素。”9月15日,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试基地内,发酵罐冒着气泡,淡淡的奶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企业副总经理杨鹏介绍,香兰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的天然香料。“我们的目标是用生物技术,加速筛选有效菌株,研发出优质香兰素。”杨鹏说。
以前筛选一个有效菌株可能用时几个月。“基于企业10年积累的上万组实验数据构建的大数据模型,帮助我们找到更高效优质的生产方案,提高香兰素的产量和品质。”杨鹏说。
技术突破带来的是市场竞争力的跃升。
2024年,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值近4亿元,同比增长17%;产品70%以上出口欧美国家,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
亮眼的成绩离不开杨凌示范区对产业链创新的精准扶持。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为每条产业链量身定制培育方案,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精准赋能,提供“一链一策”“一链一基金”服务,已帮助12家链上企业解决融资超3亿元。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构建高效细胞工厂实现生物制造替代化学合成方式生产香兰素”入选,是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我们要用技术串起上下游。”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建琦表示,企业将通过产业协同、研发合作、成果转化、标准共建等方式,加速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中小企业一起发展,在技术攻坚中突破壁垒,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记者:付玉玮 通讯员: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