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中市民政局瞄准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锚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目标,从设施建设、服务供给、政策扶持等方面发力,构建起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养老服务体系。
设施连城乡
养老就在“家门口”
“我下楼拐个弯就能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娃们上班,我在这儿也踏实。”镇巴县泾洋街道鹿子坝社区居民田代祥的一句话,道出了老年人的切身感受。
为了破解养老服务难题,汉中市搭建起四级联动养老网络:市上有综合服务中心,县上有区域养老院,镇上有养老服务站,村里有互助幸福院。“网络从城区街巷铺到山村,服务跟着老人走。”汉中市民政局副局长蒋敏说。
要便利更要品质。汉中市民政局不断加大资源投入与政策倾斜,新建标准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有一次性建设补贴,若持续运营且服务优质,每年还有补助……真金白银的扶持,让汉中市263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扎根生长”,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监测等功能齐全,日均超5000人次老人来这儿“过日子”。
养老服务不仅覆盖城市,在农村也没落下。
在西乡县堰口镇的幸福院,有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近年来,汉中市持续实施农村幸福院提升工程,累计建成的1103个互助幸福院,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留守老人在幸福院里能吃饭、能聊天、能解闷,在“家门口”享受着暖心关怀。
服务多样化
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8月24日11时许,汉中市汉台区中山街街道助餐点的玻璃窗蒙上了白雾。
“今儿的萝卜炖排骨,香!”86岁的居民毛荣智推开门,一边说,一边将盛饭的瓷碗递了过去。如今,像这样的助餐点,在汉中各县区还有很多。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汉中市把助餐点“撒”向街头巷尾,助餐服务已实现城乡全覆盖、服务多样化:城市按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布点;农村实行“中心村辐射”,镇(街道)配送车将热饭送到村口。截至目前,汉中市已建成80个示范性助餐点,今年底前将达100个,可为12万人次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我们结合地域特点,按照‘示范引领、成熟推广’的路径,实行‘片区联合、中心村辐射、市场定点、邻里互助、镇街配送’等多元化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实惠的助餐服务。”蒋敏说。
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解决了,养老保障政策也得跟上。城固县柳林镇群众代俊福说:“养老金、高龄补贴月月到,看病报销多。我心里踏实!”
汉中市民政局不断完善养老保障政策,为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为6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和集中照护服务,年均发放各类补贴超3.3亿元。“我们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互助养老点等举措,让家庭照护压力减轻不少。”蒋敏说。
为了确保集中供养老人能够享受到优质、专业的服务,汉中市还开展养老服务护理员培训等,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类人员6000余人次。
产业拓新路
“夕阳事业”成为“朝阳产业”
“带爸妈在这里住了半个月。这里不仅空气好,还有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西安市民陈政对汉中市的旅居养老服务赞不绝口。
汉中市的银发经济,是靠着“丰厚家底”闯出来的。
生态是底色——留坝、佛坪等地利用秦岭生态优势,培育“道班宿”“秦岭宿集”等特色康养民宿,推出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等主题活动,让老年人在自然中享受健康生活;
文化是韵味——汉台、南郑依托“两汉三国”文化和“一江两岸”景观,建设高端旅居养老社区,提供康复护理、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外地老人前来长居短住;
资源是底气——勉县、略阳发挥地热资源禀赋,打造温泉康养小镇,开发“温泉理疗+中医调理”特色服务套餐,成为老年人养生度假的热门选择。
政策也给力。汉中市在我省率先出台《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推进旅居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从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吸引了20余家知名养老企业落户。如今,6个省级旅居养老基地建立起来了,年接待外地老人5万多人次,银发经济成了区域发展新引擎。
从康养民宿到旅居社区,从生态体验到文化养老,汉中市把“夕阳事业”打造成了“朝阳产业”。“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不断拓展银发经济的广度与深度,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汉中市民政局局长苏智刚说。(记者:李旭佳 通讯员:周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