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适配:让老年人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榆林市锚定“老有所为、增收致富”目标,围绕特色农业、文旅产业打造适老型产业生态,让老年群体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特色农业领域,该市聚焦红枣、小米、山地苹果等优势产业,以“合作社+农户”为纽带,推行“轻体力作业+集中化加工”模式。全市已配套建设农资配送点120余个、田间休憩驿站89处,制定“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8类适配岗位标准。米脂县高西沟村作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吸纳56名60岁至75岁老年人参与山地苹果管护,人均年增收1.2万元,实现“养老”与“增收”双赢。同时,榆林市创新建立土地流转收益再分配机制,明确土地流转收益的15%专项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老年技能培训。2024年以来,全市已投入此类资金1.8亿元,建成老年技能实训基地15个,开展果树栽培、手工编织等培训320余场,培训老年学员1.2万人次。榆阳区孟家湾乡还试点“集体收益养老补贴”,将村集体产业年收益的20%用于发放老年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80元至150元,形成“产业发展反哺养老”的良性循环;在文旅融合方面,榆林市深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窑洞民宿集群+非遗传承工坊”新业态。
服务兜底:织密农村老年人“幸福保障网”。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难、看病难、照护难”痛点,榆林市构建“政府主导、集体补充、群众分担”的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医养结合实现全覆盖。全市2347个行政村均建成“村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融合站点,配备医护人员4694名、护理员2347名,日均服务老年人1.2万人次。定边县盐场堡镇创新“7∶2∶1”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补助70%、村集体统筹20%、个人承担10%),建成12个标准化医养服务站,推出“1元老年餐”(每餐成本8元,个人仅付1元)、慢性病用药上门配送等服务,有效减轻了老年人就医负担。智慧养老破解偏远地区服务难题。榆林市投入3000万元搭建农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贯通“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服务站”三级数据网络,为1.8万名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配备智能手环,集成一键求助、心率监测、定位功能,联动村医、网格员构建15分钟应急响应圈。互助养老重塑乡风文明。依托陕北乡土传统,全市组建“村级互助养老协会”2100余个,推行“低龄老人助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帮失能老人”模式。榆阳区古塔镇黄家圪崂村建立“时间银行”制度,服务时长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或家政服务。
治理协同:凝聚乡村振兴“多元合力”。榆林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老年群体参与治理、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代际协同”的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老年群体成为治理“智囊团”。全市194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村代会老代表席位制”,明确各村(社区)村代会中60岁以上代表占比不低于20%;组建“乡贤议事会”1890个,吸纳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1.2万名成员参与乡村治理,让老年群体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为”。政策组合吸引青年返乡。榆林市推出“返乡创业补贴+养老服务优先”政策,对返乡创业青年给予5万元至20万元创业补贴,其父母可优先享受村级医养服务站护理、康复理疗等资源。
如今的榆林,正以“适老”之策破解乡村振兴难题,让资源型地区乡村焕发新活力。下一步,榆林市计划新增“适老型”产业示范点50个、升级智慧养老平台功能、扩大“时间银行”试点范围,持续探索老龄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全国资源型地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马轮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