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延安】初心不改守护万家平安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延安】初心不改守护万家平安

时间: 2025-08-24 06:38 来源: 陕西日报

八月的延安,日头正烈。

8月5日,延安市宝塔区万花山镇肖渠村的一处院落里,传来熟悉的招呼声——“叔,姨,我们来看你们了!”身穿蓝色制服的张思德消防服务队队员又一次走进向茂前家的小院。老人起身相迎,攥住队员的手说:“这么热的天,你们工作又忙,还老惦记着我们……”

这样的上门看望,自2022年队员们下乡宣传时发现向茂前、贠海芳夫妇因患病行动不便后,已延续了3年。3年来,从代购药品到抢收玉米,从打扫卫生到送医就诊,队员们成了这个家里的常客。3年里,贠海芳的身体渐渐好转,如今已能慢慢行走。“这些娃娃不是我的亲人胜似我的亲人。”向茂前说。

在延安,张思德消防服务队的故事早已口口相传。今年7月,在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中,他们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喜讯传来,不少群众竖起大拇指。

“服务队的成立就是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8月20日,服务队队员司高楠说,“‘传承张思德精神,争当张思德传人’,这不仅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更是每名队员的座右铭。”

2009年,在原三五九旅老红军毛光荣“要像张思德一样对得起老百姓”的嘱托中,这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队伍正式成立。

建队16年来,服务队坚持把学习《为人民服务》作为入队第一课。他们在张思德纪念广场诵读、在革命旧址宣誓、在宝塔山下明志,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薪火相传。

“我从湖北来延安工作30年了,是延安精神教育了我、成就了我。”服务队队员张保愿说,“只要还能干,我就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服务队坚持“战时是攻坚队,平时是服务队、宣传队”的理念,建立了“蓝焰守护”长效机制。

张保愿回忆,曾租住在石油机械厂后山的李大爷一家,在大女儿考上硕士研究生、儿子考上大学双喜临门的时候,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家中多年积蓄付之一炬,孩子们被迫面临要么升学、要么赚钱养家的艰难抉择。

张思德消防服务队队员们第一时间来到李大爷家,不仅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资和2万余元捐款,还建立了点对点帮扶关系,资助李家子女至大学毕业。

自此,队员们成了李家的常客,李大爷老两口送别服务队队员时,经常紧紧握着他们的手说:“感谢你们,我们一定将孩子教育成像你们一样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资助贫困生上大学、为车祸受伤人员献血、帮独居老人干农活……多年来,服务队累计资助学生127人,捐款捐物价值超43万元,无偿献血7万余毫升,义务植树1.5万余株,被老区人民亲切称赞为“红军传人、人民卫士”。

除了走村入户帮扶困难群众,服务队更重要的任务是保障千家万户的消防安全。

前不久,服务队队员李钰和薛雨晨来到延安市儿童福利院,一边检查电路和消防设施,一边为工作人员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提、拔、握、压,一定要对准火焰根部。”薛雨晨反复演示,直到每个人都上手操作一遍。

面对延安445处革命旧址砖木结构多、耐火等级低的现实,服务队探索出“一址一策一演练”机制,发起成立“红色革命旧址消防志愿者联盟”,培训志愿者3000余名。

创新,是服务队保持活力的秘诀。他们推出“消防一小时”培训模式,为企业、学校开展定制化课程;建成张思德消防服务大厅,开通“2190119”热线,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自主研发“延安消防一张图”平台,对革命旧址、重点单位实现火灾风险实时预警。

据统计,服务队累计开展义务讲座6.3万余次,培训社会单位5000余家,发放宣传资料42.5万份,推动消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荣誉背后,是初心不改的坚守。服务队服务大厅负责人张航通表示:“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今后还要继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守护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宝塔山见证着他们的坚守,延河水诉说着他们的深情。张思德消防服务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他们是新时代的张思德传人,是老百姓身边的“蓝朋友”,是革命圣地一张闪亮的志愿服务名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