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已经发到我们手里。”8月15日,陕西秦源矿产废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延明告诉记者,省上和延安市两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奖励资金已到位,政策支持力度看得见、摸得着。
对“五上”企业、专精特新等认定类奖补资金实行“免申即享”,对工业稳增长资金由市级部门直接拨付企业实现“直达快享”,今年初,延安市争取到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已全部预拨付到县(市、区)。
通过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延安市用政策“活水”浇灌民企创新沃土。今年1至6月,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374.59亿元,新增民营经营主体1.36万户,新增民营企业2700户。
制度创新催生“满园春色”
“我们结合中央精神、省上方案以及延安实际,打造政策工具箱。”延安市工信局负责人刘炜说,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有1563户企业通过“免申即享”和“直达快享”获得近5000万元奖补资金。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延安市打出“组合拳”,建立“延安市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专栏”,推行“首次免罚”柔性执法,半年免予处罚案件86起,减轻处罚130起,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两项指标居全省第三。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吸引企业的强磁场。
制度创新的根系深植于服务变革。在延安,新开办企业享受免费印章刻制,食品生产许可实现“全程网办”,12个事项推行“证照联办”。“过去跑3天的流程,现在喝杯茶的工夫就完成了。”在延安新区政务大厅,延安市宝塔区普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翠说,“仅用半天时间就更换了营业执照和药品经营许可证新证。”
这样的速度,正是延安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缩影。当政务服务从“能办”转向“好办快办”,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
解难机制激活“一池春水”
“多亏了那场解难会,我们才抓住设备更新的窗口期。”子长市双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今年4月的周解难会上,公司反映设备升级融资困难。3天后,工信部门便带着银行上门设计“一链一策”融资方案,950万元贷款半月到位。
据了解,今年以来,延安市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机制已为29户企业引入金融资金1.97亿元。在资金“活水”滋养下,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54亿元,同比增长7.56%。
通过搭建云端解难通道,在“陕企通”平台注册的10.48万户延安当地经营主体可随时提交诉求,延安企业诉求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前三。平台运营人员杨洁展示着最新数据:“各单位上传的215条政策全部实现在线匹配,就像给每家企业配置了专属政策顾问。”
解难行动向产业链纵深推进。在延安市政府协调下,新材料与先进装备、油气化工产业链推进会成效显著:延安嘉盛公司锁定延长石油每年10万吨油套管供应量,获得抽油机70%采购配额。
为解决人才短缺痛点,延安市实施“万千百十”培训工程,今年上半年开展35场培训、覆盖1000余人。“以前重生产轻管理,现在学会了用现代化企业制度降本增效。”参加“企业家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后,延安天信管业公司负责人感慨。
梯度培育锻造“硬核实力”
“在政策扶持下,我们就像坐上了发展的‘电梯’。”延安延昌装备制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雷昌军说,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再到冲击“小巨人”企业,每一步都有政府配套支持。
在延昌装备公司新落成的数字化车间,机械臂正组装油田设备。这家2024年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今年又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荐名单。在培育体系支撑下,2025年,延安市新认定65户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82%,16个新产品入选省重点开发项目,创新动能持续迸发。
梯度培育已延伸至产业链集群建设。目前,延安市3个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对象,9户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以前实验室成果可能锁在抽屉里,无法快速转化成产品,现在政府搭桥,让我们和高校无缝对接。”延安随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产学研合作大幅提升了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率。
培育体系正在重塑产业基因。在洛川县,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晨昊农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30%。延安市推动74户企业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19户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培育库。
延安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刘涛说:“以政策‘活水’精准滴灌、以解难机制清淤疏堵、以梯度培育厚植沃土,就是要让广大民营企业感受到‘进得去、留得住、发展好’的延安温度。”(记者 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