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早高峰单子,到这儿来歇歇脚、喘口气。”8月5日,快递员李永平来到位于商洛市商州区江南小东门的一个红色驿站,给电动车充上电、给杯子接满热水,指着墙上“累可歇脚、渴可饮水、闲能学习”的标语笑着说。
这个红色驿站面积约20平方米,沙发、充电宝、打气筒,甚至党报、期刊一应俱全,是新就业群体的“避风港”。目前,商洛全市有577个这样的红色驿站。
商洛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王旭光记得更清楚的,是数字背后的温度:“从城区街头到镇村角落,这些红色驿站改变了3105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曾经‘无处落脚’的尴尬处境。”
商州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吴伟说:“我们构建党委牵头、行业主抓、属地协管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精心打造红色驿站,将基层党组织阵地延伸到新业态最前沿,不断健全基层党建。”
去年冬天,商洛市瑞通速递有限公司司机李文涛发现城郊路面结冰,并拍照发到驿站联络群。不到2个小时,城管部门就在这条路撒上了融雪剂。如今,在商州区,已有500多名像李文涛这样的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治理的“流动探头”。
距离市区50公里外,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丹参试验田里,科研组长、党员赵宏光在记录数据。他介绍,在这里,党员身份与一线骨干的标签正加速重叠,红色基因成为驱动科研攻关的核心动力——质量检测关键岗的张宝兴刚被发展为预备党员,他领衔的技术攻关小组已培育出5个丹参良种株系,向农业农村部申报的“天苏一号”新品种已通过初审。据介绍,新品种推广后,产量将翻一番。
组织网络也在悄然重构。在柞水县,快递员郑熙的电动车后箱多了一个特殊的工具包,里面除了快递包裹,还有社区网格信息卡。如今,郑熙身兼“快递员+网格员”两职。
柞水县探索“快递员+网格员”的服务模式,在信息传递、物资配送、活动协助等方面发挥快递员的积极作用,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今年3月的一天,暴雨突袭,快递员谈晓龙在送货途中发现一处危房的裂缝在迅速扩大,立即通过网格平台上报。1个小时后,危房住户被安全转移。“多一双眼睛盯着,社区就多一分平安。”谈晓龙说。
从传统“单位党建”到新兴领域“行业党建”,商洛已建立快递企业党组织10个、物流行业党组织17个。
6月10日,在商南县,社会工作学校的教室里传来阵阵讨论声。教室里聚集的并非普通学生,而是身着各色制服的20余名外卖骑手。商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杜玲正通过短视频案例,解读党的政策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就业保障政策。这样的场景在商洛已不鲜见——市、县两级已开展15期专题培训,组织570余名新兴领域骨干在这里淬炼思想,其中“两司(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两员(外卖配送员、快递员)一主播(网络主播)”群体占比超过八成。
“通过老师的形象讲解,我才知道我们每辆电瓶车上的订单都连着民生,每次准时送达都关乎经济循环。现在,我在送餐途中遇到社区老党员,会停下来跟他们聊聊基层治理;接到独居老人的订单,会主动问需不需要代买药品。这些变化都是从参加培训开始的。”美团骑手王志国在培训课堂上的分享引发全场掌声。
学用结合,成效立显。商洛圆通快递员杨明在分拣车间首创的“四向码放法”使效率提升30%,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商洛市分公司邮递员常根华28年坚守山区邮路,累计行程40万公里,投递信件报刊10万余件,零差错、零投诉,荣获“陕西好人”称号。
当理论宣讲团走进物流园区直播间,当“最美快递员”杨明载着“陕西省技术能手”的荣誉归来,当邮递员常根华的名字刻上“陕西好人榜”——新兴领域党建的点点星火,正在秦岭深处汇聚成势。
党建创新不是标语的堆砌,而是让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从驿站的一盏灯到田野的一粒种,从网格里的一个点到云端上的一张网,党建的根系与新兴行业的脉络深度交融,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在商洛大地悄然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