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这座因矿设市、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如何在科创赛道“突围”?
今年以来,铜川紧扣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壮大三大产业集群,紧盯问题短板,强化创新赋能,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变量。
深入推进“三项改革”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煤矸石是煤矿在掘进、开采和煤炭洗选等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碳岩石,是我国目前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废之一。实现煤矸石零排放,已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硬指标。如何让煤矸石踏上“绿色循环之旅”?位于铜川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陕西元创固源材料研究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有一套解决方案。
该公司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建成煤矸石全组分资源化中试基地,破解了现有煤矸石规模化资源再生技术粗放化、低值化和产品单一化的困局。
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铜川将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作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全面转型的战略支点,已与13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和47家企业、30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关系,承接了以煤矸石综合利用中试为代表的超过50项科技成果合作项目。
铜川创新推行“三主动三上门三服务”工作机制,以链式思维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科技招商与成果转化,推动陕西知芯外延半导体有限公司、陕西晨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力量,实现关键技术转化落地。
“公司主打产品之一‘医疗CT机阳极旋转靶材’的投产,将解决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配件‘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化替代。”陕西晨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怀龙介绍。
铜川正引导优势资源和政策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聚,让一批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出新动能。
追“新”逐“高”
让创新活力奔涌
8月4日,在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展厅,各式磷化铟产品琳琅满目。
磷化铟作为一种关键的半导体材料,在5G通信、车载激光雷达、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磷化铟合成技术壁垒极高,一度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在相关领域长期处于空白。
如今,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化铟多晶生产成套设备、工艺和控制系统,解决了磷化铟材料合成和制备工艺的技术难题,破解了光电子领域核心材料国产化替代难题,保障了磷化铟半导体产业链供应安全。
“我们生产的磷化铟产品质量已通过行业客户验证,产品直供头部企业。过去,国内衬底厂主要依赖进口,材料成本高,且随时面临断供风险。现在,我们的磷化铟材料产能充足、产品品质稳定、批次一致性高,为下游企业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保障。”该公司销售总监张一帆说。
今年上半年,铜川光电子产业链增加值同比增长47.4%。这背后,是铜川在全省大棋盘上找准定位,在自身产业基底上攀登“高精尖”的布局和耐心。
铜川重点实施“高功率、大热容量医疗CT机X射线管部件关键技术与研究”等光电子领域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光电子、金属合金材料等领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靶向部署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12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如何进一步跳出小城局限?铜川打破地域壁垒,依托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构建“飞地引智”模式,形成“西安研发、铜川转化”的跨区域协同创新范式,目前已有18家科创企业入驻。
做好“引育用留”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引领和支撑。
近年来,铜川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打造“一企一策一专班”“铜川人才周”“拔尖人才服务团”等人才工作品牌,初步形成了优势突出、梯次合理的人才“雁阵格局”。
今年,铜川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统一,聚焦改革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铜川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认定首批354名高层次人才并发放优才卡,开发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在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14个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铜川还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中省挂职博士长效联系机制和柔性引才机制,精准施策,提升服务质效。
服务好人才要注重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尽展其才、实现自我价值。
围绕壮大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和重点民生领域人才重点需求,铜川扎实开展各类引才活动,今年以来编制发布全市重点产业链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目录2期。
同时,铜川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重点产业链企业和单位新建9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吸引70余名专家人才入驻。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专家工作站入选省级专家工作站。
从新兴产业的加速布局、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力,到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铜川这座工业老城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逐渐成长为生机勃勃的创新高地。(记者:赵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