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家在咸阳市的企业,今年都有了自己的“环境码”。
“在手机端、电脑端的‘环境码’智能监管平台,通过账户和密码登录后,会出现一个带颜色的二维码,我们的码是绿色的……”6月20日,陕西彩虹新材料有限公司安环部主管祝腾蛟拿起手机,给记者演示。
这个绿色的二维码,代表陕西彩虹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咸阳市生态环境局的监管系统里,环境信用分值达到了90分以上,综合执法人员对企业“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
“执法检查频次明显少了,而且平台对企业还有很强的指导性。”祝腾蛟说。作为公司环保工作主管人员,通过“环境码”智能监管平台上公开的环保政策以及警示案例,祝腾蛟对执法监管部门查什么、怎么查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有绿码的企业,也有红码、黄码、灰码的企业。这1700多家已经有“环境码”的企业里,红码企业约占3.7%、黄码企业约占1.7%、灰码企业约占55%。
企业的“环境码”怎么生成?颜色由谁来决定?回答这些问题,得从另外一个问题——涉企行政执法说起。
涉企行政执法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性大,这是国内许多企业的“烦恼”。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的决策部署,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要求各地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安心、放心发展。3月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早在这之前,咸阳市已经开始规范辖区内的涉企行政执法。2024年9月,咸阳市回应企业诉求,制定出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助力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要求各单位强化智慧化服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调研。
措施出台后,咸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把建设智慧监管平台提上了日程。“每年各级各类检查确实多,有些企业一年最多时要被检查20多次,基层执法人员工作负荷非常大。”咸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执法监督科科长赵彦军说。企业“头疼”,基层执法人员也累。100多名执法人员负责着全市5000多家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的执法检查,更重要的是人工检查,效率不高。
“2024年12月,‘环境码’智能监管平台搭建完成,今年3月投入使用。目前,全市1700多家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实现了智能监管。”赵彦军说。
在这个智能监管平台里,“一企一档”,每户企业都有自己的“环境码”,执法人员只要扫码,就可以实时查询企业基本信息、能源消耗情况、排污信息,甚至是处罚信息。“环境码”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分,显示为不同颜色:评分在90分及以上的企业,码是绿色;80分(含)—90分的企业,码是黄色;80分及以下的企业,码是红色。绿码企业会被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名单,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对于黄码企业,执法人员则会适当增加现场执法检查频次;而红码的企业,则是重点监管和执法检查对象。今年,该平台又创新性设置灰码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半年内未接受检查,提醒、督促执法人员按规定进行检查。
减少了现场检查频次,并不意味着监管缺位。相反,“环境码”的推出,提升了执法效能和监管的精准性。“平台联通了多个执法检查系统,基层执法人员只要扫码就能实时查询到企业相关信息。不像过去,得听企业口头汇报,执法人员再去一一核实。”赵彦军说。不仅如此,有了这个智能监管平台,执法人员能通过大数据,科学合理调整各项执法安排,避免重复执法、多头检查。同时,执法人员通过移动执法终端,能完成现场检查、证据上传、检查结果录入等工作,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可追溯。
有了“环境码”,能在线上解决、办理的检查,执法人员不会轻易去打扰企业。“即使接到了投诉、举报,执法人员必须逐级进行签字、备案,得到批准后才会到现场去查验。”赵彦军说。
对企业来说,“环境码”智能监管平台还有学习、自查等用处。平台的政企互动板块中,不仅有生态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还有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违法违规案例,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提示,对生产设备、治污设施及其他环境管理状况进行自查自改。如有疑惑,企业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平台在线请执法人员给予帮扶指导。
“码”上查、“码”上管、“码”上办,一个“环境码”,彰显了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承载的是对企业的深切理解与支持。咸阳市推行企业“环境码”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被评选为陕西2025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省推广。预计到今年底,咸阳市5000多家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都将有自己的“环境码”。(记者:杨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