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山阳县延坪镇两岔河村的山阳冷水鱼产业园全貌(5月12日摄)。
商洛地处秦岭南麓、丹江源头,生态优势明显、冷水资源丰富。近年来,商洛利用生态优势,借助冷水资源大力推动冷水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4年,商洛建成全省首个4.0版鱼菜共生示范基地。全市渔业总产值达5.67亿元,其中,冷水鱼产量达5091吨,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引领 赋能产业发展
5月22日,在商洛市商州区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成群的鱼儿在养殖池里游动。这里采用的正是鱼菜共生的4.0智慧养殖系统。
“4.0智慧养殖系统,是将循环水养殖与无土栽培水耕种植两种技术相结合,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生态平衡,实现鱼菜共生。”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介绍,通过水循环将鱼的排泄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植物的根系能够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效果。
园区智慧管理平台上显示着水质监测、鱼移动轨迹等数据。工作人员以5G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决策分析等数字技术为支撑,实时调节鱼池环境。
“如果高温天气持续,园区就会增加山泉水或井水量,保持鱼池适宜水温。如果鱼池缺氧,就要加大液氧释放量。”赵海蒙介绍。
鱼虾不入海,反在“楼里游”。位于镇安县的鲤跃智慧三产融合产业园采用的是让鱼“上楼”的创新养殖法。
“室内工厂化养殖将过去不可控的自然环境,变成了可调节的环境,降低了环境对鱼苗生产的制约。”镇安鲤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纪宏武介绍,稳定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种苗生长。
如今,部分企业运用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双层海融模块+绝缘脂”等技术,成为以数智化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者。
商洛市出台了《冷水鱼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推广鱼菜共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健康养殖等6种生态养殖模式,引进了三文鱼、鲟鱼、罗非鱼等8个品种,应用智能增氧、水质检测等20项先进技术,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6个,攻克尾水治理、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5项。
项目带动 激活发展动能
商洛市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大力推进冷水鱼养殖、设施渔业、池塘精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和稻(藕)渔综合种养,引进链主企业,打造了一批重点项目。
5月12日,商洛市2025年上半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启动。位于山阳县延坪镇两岔河村的山阳冷水鱼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该产业园通过整合分散养殖资源,推动冷水鱼产业从“小散弱”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延坪镇党委书记陆新杨说:“经过科学选址,两岔河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呈U字形布局,设计为梯田自流水养殖,无须用电,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能够实现最低成本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该项目一期25亩鱼池主体建成,已进入试养期;二期25亩鱼池主体在建,已完成60%;项目整体预计7月全部建成投产,可实现“一地生四金”,即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村经济合作社得股金、龙头带动得资金。此外,还有利润返还、收益分红等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商洛市建设冷水鱼示范基地8个、稻(藕)渔综合种养基地2个及大水面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个。
创新模式 促进农民增收
商南县十里坪镇山泉水充沛,冷泉资源丰富,有独特的高山小气候,是冷水鱼养殖优势发展区。
在商南县格瑞农业有限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整齐排列的鱼池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每天一大早,务工人员便开始捕捞,为省外客户上门收购做准备。
商南县格瑞农业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郭靖介绍,基地通过发展生产、就业务工、土地流转、资金资产入股、生产托管、收益分红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多赢。
“在养殖基地工作,我每天主要喂鱼、洗池子、转运鱼,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元。不出远门,既能挣到钱,又能把家照顾好。”基地务工人员王礼奎对家门口的工作感到很满意。
“我们鼓励本土企业投资冷水鱼产业,扩大三文鱼、中华鲟等水产养殖规模,推动全镇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冷水鱼产业集群。”十里坪镇党委书记王斌说。
在商洛,各县(区)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例如,商南县和商州区推行了“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和“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带动480余户农户增收;镇安县的“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模式,辐射带动了1300余户群众从事渔业养殖。这些模式有效整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盘活了乡村资源,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记者:王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