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旬阳】孝义“花开”满城芳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旬阳】孝义“花开”满城芳

时间: 2025-05-26 06:51 来源: 陕西日报

5月20日清晨,旬阳市金寨镇郭家湾村三组村民王国珍已经忙活起来。她先到厨房熬了一锅粥,接着打来一盆温水,然后轻轻推开里屋的房门。

“爸,该起床了。”王国珍轻声唤着,随后娴熟地为瘫痪在床的公公吴德新擦脸、洗手。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重复了17年。

一座孝义城,万千孝义事。近年来,旬阳市以孝义善举培育工程为牵引,把孝义善举培育工程作为文明所系、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惠民工程,传承弘扬孝义文化,推进新民风建设。

一个家庭的孝道传承

王国珍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晨曦微露,王国珍便开启忙碌模式,悉心为公公梳洗,随后喂饭。家中事务安排妥当后,她又匆忙前往镇上的毛绒玩具厂投入工作。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公公,王国珍专门到医院学习了专业的陪护技巧与按摩知识,每晚还要起来三四次,帮老人起夜、翻身。在王国珍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从未生过褥疮,房间始终窗明几净。

王国珍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乡亲们对她的孝行赞不绝口,村干部也时常上门嘘寒问暖。

孝道在这个家里无声地传承着。上周末,王国珍临时有事,傍晚才回到家中。推开门,眼前的一幕让她眼眶湿润——儿子正弯着腰小心翼翼地为爷爷擦脸。厨房的锅里,还放着儿子精心准备的粥和菜。

在旬阳市,像这样的孝义善举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从“公益达人”张新斌,到外来的“好女婿”佘三哥,再到勇救3人的全国道德模范朱海义……旬阳市通过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培育出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84名,涌现出孝义之星、孝义之家100余名(个)。

一所学校的德育实践

“奶奶,这样捶背舒服吗?”“爷爷,我给您朗诵一首古诗吧。”5月17日,旬阳市第三小学的20余名小学生走进城关镇党家坝社区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温暖。

旬阳市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刘静介绍,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让学生深刻体悟孝义的内涵。

在旬阳市第三小学,孝义文化氛围浓郁。教学楼的走廊上,展示着学生们创作的孝义主题手工作品;晨读时,校园里回荡着学生诵读孝义经典的琅琅书声。

“教育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立德树人。”旬阳市第三小学校长陈立平说,学校以“孝义文化进校园”为纽带,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孝义教育体系,开发了“孝义+”融合课程,设立“孝义积分”记录学生善行,每季度评选“真善美孝义之星”,激励学生将孝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孝义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旬阳市第三小学家长微信群里,不时有家长分享孩子在家做家务的照片。“孩子不仅会关心父母,还会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位学生家长说。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2023年,旬阳市将孝义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体系,目前已有10所学校建成孝义文化示范点,带动数千个家庭传承孝义美德,开展“孝义主题班会”“家风故事会”等活动200余场,带动2万余名学生参与。

一个村庄的幸福图景

“快进来看看,我们这小院有多美!”5月20日,73岁的城关镇晏坪村村民朱礼成热情地招呼记者去他的农家小院。

“蔬菜、鸡蛋、拐枣酒……这些都是我们自产的,纯天然无公害,根本不愁卖。”朱礼成脸上洋溢着幸福。2022年,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他将家门口的空地改造成集小菜园、小花园、酿酒作坊等于一体的小院,还种了7亩拐枣,养了100余只芦花鸡,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

朱礼成的小院是晏坪村发展庭院经济的生动缩影。晏坪村党支部书记薛建波介绍,晏坪村常住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晏坪村鼓励留守老人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产业。同时,晏坪村引进“外婆的礼物”公益项目,免费给老人发放鸡苗饲养,回收鸡蛋,增加留守老人收入。目前,晏坪村有93户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晏坪村以孝义文化为突破口,定期组织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活动;组建“康乐夕阳”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健康体检、暖心陪伴等服务,倡导邻里互助,调动多方资源满足留守老人需求。

不只晏坪村,旬阳市白柳镇白柳社区广泛设置“四德明星榜”,引导广大群众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城关镇实施家规家训“挂厅堂·记心堂”“讲述家风情怀”行动,建成“和美乡村”……孝义文化在旬阳市绽放出幸福之花。

“我们将以打造‘厚德旬阳·孝义之城’文化品牌为导向,持续推动孝义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以孝义善举引领文明新风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说。(记者:齐珂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