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榆林】创优服务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榆林】创优服务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时间: 2025-05-06 06:48 来源: 陕西日报

“政府‘红蓝章’审批、要素保障专班全程护航,从拿地到开工仅用100天,这样的速度超出我的预想!”4月18日,榆林市府谷县天龙镁业50万吨负碳新材料项目总监池永江告诉记者,他们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一路畅通”。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榆林市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和创新服务的民生温度,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痛点,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从项目审批的“红蓝章”加速机制到企业服务的“保姆式”帮办代办,从法治护航的“云调解”到要素保障的“全链条”赋能,榆林市精准施策为企业解难题,创优服务激活发展动能,让民营企业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生长。

2024年,榆林市民营经营主体达39.3万户,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9.7%,“一码管地”“营商环境会客厅”等14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和省级典型案例,交出了一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项目审批“加速度”

“不用来回跑,节省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提前启动项目勘探。”陕西物科金硅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何蜀海告诉记者。

该公司在佳县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时,充分感受到了“容缺+承诺制”的便捷:只需提交主要材料和信用承诺书,次要材料可后续补齐,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3天。

榆林市构建“一码管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3.8万宗土地、38万套房屋实现“一码关联”,项目拿地、建设周期平均缩短90天。

从“红蓝章”预审到“容缺受理”,从“直通车”服务到“一码管地”,榆林市以审批流程的“减法”换取企业发展的“加法”。数据显示,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平均压减60%,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率达99%,12345热线与“陕企通”平台实时联动、办结满意度达99.56%。这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办事不求人、审批不拖延”的营商新生态。

今年以来,榆林市针对60个重点项目的129项审批事项,提前制定清单台账,让企业“一目了然、一图通晓”。

要素保障促转型

“过去办理消防设计审查是个‘头疼事’,图纸整理、政策对接让咱这种‘门外汉’摸不着头脑。”佳县金源祥加气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富生说,如今,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从登录系统到上传材料,每个步骤都耐心讲解,最终材料一次性通过审核。

要素保障的“精准滴灌”,体现在土地、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

绥德县林业局启动“容缺受理”机制,7天内办结延榆高铁八标段450余亩临时用地审批,比预期提前80多天,让国家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榆林市科技局牵线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将生物酶脱绒技术引入红太羊绒项目,将原料损耗率从12%降至5%,帮企业年节省成本800万元。

榆林市上线“惠企政策超市”平台,42项涉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榆快贷”融资服务平台推出152款“信易贷”产品,促成融资132.2亿元。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底气更足、步伐更稳。

“柔性服务”暖人心

“派出所民警5分钟内就赶到现场,与街道办、村委会组成‘三人调解组’,仅用48小时就成功化解了矛盾。”定边县中地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盼说,去年11月,公司投资建设的住宅项目遇到非法阻工。在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全程督办下,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妥善处置问题,让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法治护航的温度,体现在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中。横山区司法局的“云驿站”通过4次调解加公证保全,让香草羊肉制品公司与山西钢结构企业的跨省合同纠纷最终在“云”上达成和解,节省了200万元立案费和10万元鉴定费。

监管执法的“柔性服务”同样暖人心。榆阳区推行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将3440户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帮助1954户企业完成信用修复;神木市运用“预警+递进+顾问”税收监管模式,为涉农企业提前预警风险100余次,调解涉税争议68件……这些举措既守住了监管底线,又为企业留足了发展空间。

营商环境的优化,最终体现在企业的获得感上。从营业执照办理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批,各部门加班加点、全程代办,让吴堡县引入的木耳钛液手工空心挂面项目不到半年就实现投产;子洲县黄芪深加工企业在政府压覆审批协调机制下,30个工作日内完成了土地报批,2条生产线建设快速推进。

从黄土高原到黄河之滨,榆林市用审批改革的“减法”、要素保障的“加法”、法治护航的“乘法”,书写着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每一次审批提速、每一项要素保障,都在传递一个鲜明信号:企业的需求在哪里,政府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记者:郑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