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药、灌水、设定飞行参数……4月27日,在西咸新区高桥街道马务村的麦地里,无人机飞手薛翔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将叶面肥均匀地洒落在麦田。3位农人站在地头看着,眉眼间尽是丰收在望的喜悦。
这是中国低空经济万亿市场新图景的一个缩影。
在这片“试验田”里,西咸新区创新热潮处处涌动,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迈入第5个年头,新质生产力加速释放发展新动能,让发展气象为之一新。
制度创新筑基
4月27日,在南瑞集团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张崇兴正与团队研讨用电故障诊断样机。他介绍,该样机结合自主研发的诊断软件,可快速精准定位电力设备故障点。
在这里,产业和教育巧妙融合,实现了“两头甜”。
张崇兴说,这个联合研发平台打通了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全闭环链路,研发效率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高校“创新链”、企业“产业链”、政府“服务链”深度交织,奏响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据统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已经在西咸新区转化落地科技成果284项。
沣西新城创新港管理服务部副部长胡伟表示,南瑞集团西安项目在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做了不错的示范,实现了1+1+1>3的协同聚合效应。
束缚科技创新的“细绳子”被解开,企业的发展活力就得到了充分释放。
以前,免费试吃是食品消费领域的专属体验;如今,“先尝后买”已延伸至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谈及这一转变,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天健感触颇深。
高校院所强化市场与服务意识,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米天健介绍,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后,公司的研发效率提升了30%,“基于压电作动器的液阻可调式毛细管节流装置引进项目”已顺利投用。延期支付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前期投入与试错成本,让企业摆脱了资金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
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多点突破,带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生态优化
“资金伯乐”,唤醒了沉睡10年的科研成果。
“磁性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像手机、摄像头等。然而,过去我们70%的产品都要依赖进口。”4月27日,在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磁电子”)的实验室,技术总监赵凡介绍,现在,公司已自主研发了20余种软磁材料,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2021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西安交大教授刘明团队带着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项目落地沣西新城,进行成果落地。
资金是市场化的第一道坎。创新港科创种子投资基金为锐磁电子注入了1000万元资金,帮其完成了关键一跃。
旺盛的市场需求逐渐暴露出产能不足的短板。正当企业发展再次受阻之时,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及时伸出援手。2024年,该基金投入600万元政策性资金,同时撬动1.05亿元社会资本,用于建设占地1.2万平方米的新生产线。今年,该企业的销售额有望破亿元。
基金体系的接续帮扶,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基金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做‘资金伯乐’,在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把硬科技的‘种子’浇灌成大树。”刘明说。
锐磁电子这颗“科创种子”能够开花结果,还离不开一支特殊的队伍——科技经纪人。他们为企业送去市场信息、运营指导,甚至是上下游客户资源,被亲切地称为“科技红娘”。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王胜军说:“西咸新区通过自聘、与高校共聘、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式,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累计服务超2000个项目。”
新兴产业起舞
昆明池畔,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的草坪上,随着工作人员操作,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
2月28日揭牌以来,这里成为陕西低空领域关注的焦点。基地一期办公空间已吸引9家企业进驻,涵盖无人机生产、研发、培训、巡检等多个领域。同时,基地与延安新区、宝鸡蟠龙高新区达成合作意向。
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负责人魏晓兵介绍,该基地已获得两处空域,约145.5平方公里。“我们为企业提供空域申请、飞手培训、适航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已为15家企业累计试飞约248公里。”他说。
这片空域中,低空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沣河河道的无人机巡检系统可实时捕捉火情;“无人机+物流配送”网络已在核心商圈试运行……这些“空中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
漫步在西部云谷,记者看到了一辆无人扫地车。
酷哇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副经理李瑾介绍,记者眼前的这款无人驾驶清扫车为3吨级,车底自带吸盘,可边清扫边清洗路面,吸满垃圾后还能自动行驶到垃圾点倾倒垃圾。一辆车的工作量约等同于6名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充满电一次能连续工作7小时,还能自动识别障碍物、红绿灯,精度达到3厘米。
当前,西咸新区已招引落地37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约占西安市50%,2024年总产值超40亿元。(记者:侯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