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路街道为我们申请的临时救助金太及时了,帮了我们大忙!”11月30日,铜川市居民刘超告诉记者。今年6月,刘超的母亲与女儿因车祸重伤,需要高额医药费。铜川新区正阳路街道为他申请了临时救助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连续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铜川市,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努力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过渡性基本生活困难,让这座“幸福之城”充满温情。
撑起“救急伞” 临时救助暖民心
“当天下午出的事故,第二天村委会主任为我们申报了临时救助金,第三天我们就领到了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刘超感慨地说,“刚进医院,孩子就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当时我们正愁得掉眼泪,四处给娃筹钱,是政府送来的临时救助金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接到申请以后,我们当天就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核。为了让孩子及时得到治疗,我们立即启动‘救急难’绿色通道,按照先救助后补交材料的原则,将原本需要20日完成的工作缩短至3日。”铜川新区正阳路街道办工作人员杨文静说。目前,经过及时治疗,刘超的女儿已出院。
今年以来,铜川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临时救助工作快速响应机制与精准施策相结合,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以确保急难情况发生后,难事急事有人管,群众求助有门。截至11月底,铜川市已累计实施临时救助50384人次,发放救助金3015.1167万元(含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
织密“保障网” 低保帮扶纾民困
今年6月,铜川市民政局收到印台区广阳镇居民杨子萍的一封求助信。信中写道:“两年前,我被确诊癌症,不仅用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背负了高额债务。由于无法工作,我的经济来源几近断绝。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我一些帮助。谢谢!”
收到求助信后,铜川市民政局高度重视,与印台区民政局迅速对接,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对杨子萍的收入、固定资产等进行了详细核查。
“我们组建了帮扶专组,了解到杨子萍居住在西安,按规定她可以在常住地西安申请临时救助。但考虑到她情况特殊,需要定期治疗,我们将杨子萍列为资助标准最高的A类对象,让她先享受到咱们铜川的低保政策。”广阳镇民政办主任董瑞平告诉记者。
很快,杨子萍领取了月保障金998元(含因重病分类施保333元)。同时,广阳镇民政办还帮杨子萍争取到了市妇联“两癌”救助,缓解了生活困难。
近年来,铜川市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今年1月1日起,铜川市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537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690元,特困保障标准按照低保标准的1.3倍同步提高。
同时,铜川市民政局与医保、残联、住建等部门建立了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进行线上实时比对与线下生活现状核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原有保障对象和新申请救助对象纳入大数据监测范围,确保社会救助对象发现早、甄别准、救助快,真正使广大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兜起急难事 特困救助解民忧
今年79岁的王国是坡头街道华原村村民,早年离家后一直未归。今年3月,王国被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发现后送回铜川。
“接回王国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对接了坡头街道办,对王国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确认王国为华原村村民,无儿无女。”铜川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甘群英说,“我们首先为他解决了户口问题,将他纳入特困供养对象,并联系当地的逸苑居养老院,为他办理入住手续。”
“为老人办理入住手续后,我们立即安排了专业护理人员。目前,老人精神状态正常。”逸苑居养老院院长孙红卫介绍。
为落实好社会救助兜底政策,切实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铜川市民政局结合实际,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救助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保障水平提供了政策遵循。同时,利用“短信提醒”的方式,督促区(县)、镇(街道)、村三级包联责任人及照料护理人做好上门探访服务,及时了解、回应特困人员困难需求。
此外,铜川市民政局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行、助浴、助急“六助”服务,进一步满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需求。对于农村特困人员中有精神障碍、无自理能力的特困对象,铜川市民政局积极对接养老机构,做好特殊群体的安置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铜川市救助服务中心主任杨开祥表示:“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创新救助服务模式,健全救助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让社会救助服务更加丰富、更有温度。”(记者:赵杨博 王志辉 通讯员:白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