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汉中用心用情守护一泓清水 久久为功共绘绿水青山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汉中用心用情守护一泓清水 久久为功共绘绿水青山

时间: 2024-12-09 06:19 来源: 陕西日报

唯有山水,可以栖灵魂。这句话到了汉中,就有了生动的注解。

岁序初冬,放眼天汉大地,群山郁郁葱葱,江河清水北上,青山、碧水、山林勾勒出“只此青绿”的山水画,展开一幅现实版“千里江山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汉中牢牢担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以“水”为笔,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风险防控”协同治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生态城市“五个新标杆”,系统描绘好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全力守护一泓清水源源北上,惠泽沿线百姓,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

以治为先 还原河湖本色

在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层林掩映中,一股清流在山谷间蜿蜒流淌。河谷腹地,一泓清泉飞流直下,潭水之侧的崖壁上镌刻的“汉江源”3个大字格外显眼。

远处,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在小溪边忙碌着。走近看,他们正拿着夹子捡拾矿泉水瓶等杂物。据悉,这是汉水源村村民自发组成的护水队,在流经村庄的河流边定期巡逻,捡垃圾、清杂草、劝阻不文明行为等。

为努力保护好汉江水质安全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近年来,宁强县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目前,汉江源头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

河湖健康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守护绿水青山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近年来,汉中把水质安全摆在重要位置,落实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监管措施,坚决守护生态安全底线。全面强化河湖长制,定期召开总河湖长会议,连续6年共发布10次市总河湖长令,市总河湖长带头巡河履职,推动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规范化、常态化巡河检查,“智慧巡河”APP推广使用,河湖长制“五项机制”和幸福河湖经验做法先后2次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守护碧水长清,不仅要部署工作、落实责任,在“人”上下功夫,更要持续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修复,在“技”上下功夫。

濂水河是南郑区的“母亲河”之一,全长48.28公里,流域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属该区最下游且河宽水深的河流。早些年,濂水河出现了河道淤积、垃圾漂浮等现象。这条哺育着南郑人的“母亲河”,成了百姓心中的“伤心河”。围绕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南郑区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要求,对濂水河进行生态清淤、生态修复……让濂水河重新清澈起来。

濂水河旧貌换新颜只是汉中市严守河湖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安全底线的一个缩影。汉中市以科技赋能河湖管理,通过“技防+人防+物防”全方位守水护水,围绕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开展非法采砂整治、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对重点水域、重要河段不定期开展巡查监管,确保河湖“四乱”等问题动态清零。

同时,汉中市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强生态流量管控、取用水监管,截至目前,6个县(区)创建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为强化水环境治理,汉中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依托重点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0平方公里,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82.12%,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此外,为扎实解决跨界河流问题,汉中不断健全“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建立17条跨省河流、24条市域内河流联合河长制,并与广元市、陇南市签订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发布《汉中宣言》,印发《嘉陵江流域跨省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工作方案(试行)》,共同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筑牢生态基底、有效推动绿色发展。

以绿筑基 厚植生态底色

水波潋滟、鱼游鸟戏……清晨的天汉湿地公园在一声声鸟鸣声中缓缓苏醒。每年秋冬时节,红嘴鸥是市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当之无愧的“流量明星”,迎着晨曦,一群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捕捉”冬日清晨的别样“鸟趣”。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来到汉中栖息越冬的红嘴鸥由2008年的十几只发展到如今的数千只,其数量和种群呈逐年递增趋势。据悉,汉中湿地面积392.74平方公里,发现记录湿地动植物112科557种。

“汉中的生态环境是真的好,每次到这里都神清气爽,连呼吸都是甜的……”

这不只是到汉中旅行游客的感受,更是当地父老乡亲的共同心声。在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汉中上下经过10余年的打造,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坚持与努力。

“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让天汉湿地公园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系统。如今,这里水清岸绿、一步一景,生长着314种植物、30种鱼类、90种鸟类;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3条慢行步道,岸线道路长20公里,自然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生态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充分展示了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

十年来,汉中市把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确定以“两屏多廊多点”为基底的生态空间、系统推进城市水系、水体、岸线、湿地修复,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96%、41.81%,累计创建国家森林公园4个;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布局完善市政管网,拓宽改造城市道路,新增排水管网220公里,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基本贯通、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24.6平方公里。

据悉,全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PM2.5平均浓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三项省考指标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这些数字的背后,足以窥见汉中对美好宜居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充分展示了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

以转赋能 提升发展成色

走进位于洋县的汉中市华瑞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洋县有机产业园的优势,凭借“有机”“朱鹮”名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生产的有机牡丹籽油、有机菜籽油、有机牡丹花蕊茶,以及研发销售、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产业孵化等已协同发展为新型产业链。

据介绍,该公司依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县4080户农户推广种植油用牡丹,助力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实现了企业获利和农民增收双赢。

守水如何不守穷?靠山如何能致富?汉中市以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牵引,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五个农业”,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有机农业面积、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以茶、药、菌为主的三大全省单项冠军产业产量持续增长,认证地标品牌32个,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序列。洋县、留坝县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西乡县、宁强县、镇巴县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域,南郑区获评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略阳县被授予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在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江药业”)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原料药。汉江药业年产值8亿元、出口创汇约6500万美元,占汉中外汇收入的60%以上,是汉中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2022年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绿色工厂”。

汉江药业通过充分发挥汉中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植物资源优势和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先后实施了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进项目10余项,开发上市10余个新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近70%,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并为当地农业种植和医药提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不断提升产品“含绿量”。

聚焦绿色低碳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是近年来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汉中市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特色农业、文旅、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大健康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在和谐共生理念下,汉中市的良好生态有力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绿水青山给天汉儿女带来了幸福生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在实现良性循环。

一泓清水要长流,保护治理要久久为功。南水北调工程之水,既是促发展之水,又是促改革之水。未来,汉中将紧密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蓝图,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机制、更加过硬的能力担当、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扛牢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上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袁婧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