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链”接美好未来
来源: 榆林市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 2023-07-17 05:56
让技术走向市场,让成果变为产品。秦创原(榆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榆林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健全成果转化决策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通过创造更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让成果转化步伐持续加快,为榆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创新动能。
6月14日,在横山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陕北白绒山羊科学养殖示范园,养殖户马如珠一边喂羊,一边和技术人员商量下半年的养殖计划。去年,秦创原(横山)羊产业两链融合试验区主中心在这里设立,为协同打造全域产业链创新链赋能助力,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也让马如珠这个养了20多年羊的“老手”尝到了甜头。
“通过良种繁育和技术培训,羊绒细度很好,产量很高,效益也翻了几番。原来的羊绒产量是2斤左右,通过培育以后,现在最高的出绒量达到10斤。”马如珠说。
事实上,马如珠只是羊子养殖技术在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后,惠及的众多养殖户之一。这几年,横山区已先后指导应用绒山羊适度规模高效舍饲养殖技术5000余户,完成陕北白绒山羊优质种羊生产51万只。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榆林学院等建立了固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在良种繁育推广、饲养管理等技术上取得突破。”横山区羊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彩英说。陕北白绒山羊提质增效技术、设施高效养殖技术等成果的应用,让白绒山羊的年饲养量、个体绒毛产量、出栏体重等较之前都有了明显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我市结合实际,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在工作中推行“需求征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需要萌生”的“科技五环”闭环工作体系,从而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平台科研成果转化的受益者之一。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能够成功量产Mg999A标号原生镁锭的企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技术的支撑。
据该公司生产副总刘二忠介绍,公司2021年10月和西安交通大学初次开展合作,并于2022年10月产出了3N5A级高品质的金属镁。“这个高品质的镁一吨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多卖1000块钱,对锆和钛金属的冶炼品质是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刘二忠说。
随着高品质镁生产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2022年12月26日,由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镁基中试研究中心共同申请的陕西省镁基新材料中试基地设立,成为打造金属镁行业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刘二忠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利用好这个平台,在金属镁行业生产方式自动化和智能化改进方面,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提升金属镁产品质量的同时,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守生态环保底线。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建设秦创原的重要目的,亦是检验秦创原建设成果最直接的标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我市共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余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20多项,转化各类科技成果230多项,正在积极对接56项。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将重点推动‘三项改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落地,探索‘以演代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赋能我市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市科技局副局长秦凤祥表示,市科技局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三百行动”计划方案,预计在一个年度内,征集100项高质量技术需求,举办100场高质量成果路演,落地100项高质量转化项目,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百行动”,强力支撑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