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发令枪声打破宝鸡清晨的宁静,3.1万名跑者如潮水般冲出起点。10月26日,2025宝鸡马拉松在青铜器之乡的赛道上拉开帷幕。赛道旁,白发老者将“加油”二字绣在红绸布上奋力挥舞,孩童举着彩色气球蹦跳呐喊。道路两旁印有周秦文化纹样的旗帜与奔跑的身影在渭水之畔交织,成了秋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跑过3届‘宝马’。一届比一届热闹!现在,我们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越来越丰富,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连我的老伴都加入了‘健步走小分队’。”宝鸡市陈仓区居民刘建军一边擦着汗水一边说。
这场热气腾腾的路跑赛事是近年来陕西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陕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达4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0年底的1.97平方米增加到2.62平方米,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与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全民健身的服务网络越织越密,运动的种子在三秦大地深深扎根发芽。
家门口的健身场地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是群众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2021年以来,陕西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278个。299条健身步道串联起城市绿廊与乡村田野,59个标准田径场、282个社会足球场、42个群众滑冰场陆续建成,82处户外运动设施扎根山野……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都能找到专属的运动空间。
188个乡镇(街道)通过器材补短板项目,让下楼就能锻炼变成现实。更贴心的是,全省163个公共体育场馆已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158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人群逐年增加,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赛事活动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群众生活中。村里的篮球赛、社区的跳绳赛,让普通群众也能上场过把运动员瘾。“十四五”期间,陕西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以群众体育赛事五级联赛、三人篮球联赛、沿黄汽车拉力赛、武林功夫大会等省级品牌赛事为支撑,以社区运动会为基础打造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已基本建立。陕西省群众体育赛事五级联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2024年举办赛事近10万场,吸引4.1万支队伍、36万余名运动员参赛;陕西省三人篮球联赛自2023年举办以来,累计有1.8万余支队伍参赛,开展3.5万余场次比赛,吸引9.6万余人次参与。“这几年社区年年办运动会,跳绳、拔河、踢毽子,老少都能参与。我今年还报了广场舞比赛,跟姐妹们一起排练、一起参赛,特别开心。”57岁的西安市民张爱娥说。
科学健身指导也紧紧跟上,让锻炼不再“瞎使劲”。截至目前,陕西已建成省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2个、市级站点11个、县级站点109个,每年收集监测数据超20万例,帮群众摸清身体“底数”;《陕西省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意见》出台后,48个县区开展达标测验活动,4.2万余人参与测试,达标率93.85%,发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电子证书超4万份,让锻炼有了“成绩单”;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56站,将健身技能辅导、国民体质检测、健康知识宣讲、医疗义诊服务送到社区、学校、企业、机关、乡村;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超1200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手把手”教动作、纠姿势。“以前我跟着视频学太极拳,动作不对伤了膝盖。后来在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我练了半年,关节不疼了,精神头也足了。”在渭河边晨练的咸阳市民刘强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太极拳动作。
从场地“多起来”、赛事“活起来”,到指导“专起来”、服务“暖起来”,全民健身已融入三秦父老的日常生活。“近年来,陕西群众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还将继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让三秦大地的健身热潮持续涌动。”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张江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