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省交通运输厅】铺就三秦幸福路 奋楫笃行新征程

首页>新闻>联动>部门

【省交通运输厅】铺就三秦幸福路 奋楫笃行新征程

时间: 2025-10-21 06:40 来源: 陕西日报

大道如虹,贯通三秦。

自“十四五”开局以来,陕西交通运输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将殷殷嘱托转化为筑路架桥的生动实践。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赢“八场硬仗”,一套内畅外联、覆盖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成型。这不仅深刻改变了陕西的时空格局,更以其先行官的担当,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交通动力。

“远近结合” 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

机械轰鸣,架桥穿隧,三秦大地的交通建设正全速冲刺“十四五”!

今年以来,陕西高铁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五线并进”高潮,西延、西十等5条高铁干线齐头并进,推动全省综合交通投资稳步向前。前九个月,全省综合交通投资完成591亿元,为全年700亿元投资目标顺利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一条条贯穿关中和陕北的“钢铁动脉”正加速成型,西延高铁将在年内率先驶入百姓生活。

围绕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扩大有效投资的支撑保障作用,陕西编制印发《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专班工作方案》,成立以厅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通过定期调度、清单推进、闭环管理等方式,全力推动高铁、高速、民航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进度。省政府建立全省高铁建设协调机制,推进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速铁路“五线并进”,建设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西延高铁年内通车运营,冲刺西康、西十高铁2026年和延榆、康渝高铁2028年建成投运。截至9月底,5条高铁已累计完成投资1174.5亿元。

“水陆空”“铁公机”齐头并进,陕西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十四五”以来,随着西安外环高速南段等13个项目的相继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6750公里,省内与周边省份的“一日交通圈”越织越密。目前,尚有9个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其中西安至兴平改扩建、岚皋至陕渝界2个项目将于年内建成,麟游至法门寺项目已经建成通车,经济发展“大动脉”进一步打通。

航空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5航站楼的落成投运,进一步巩固了其全国航空枢纽的地位;府谷、定边机场预计2026年建成,宝鸡机场主体工程也将在年内开工,全省“骨干+网络”的机场格局正加速成型。在陕南,汉江黄金水道迎来历史性复苏——随着白河水电枢纽过船设施建成以及旬阳、蜀河水电站通航设施升级,断航长达30年的汉江安康至丹江口段成功复航,一批新建改建的港口码头点缀沿岸,为陕西“通江达海”的梦想注入了澎湃动力。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国家战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做大做强项目储备,着眼构建《陕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的“‘米’字形+五横两纵”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高质量开展全省“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推动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

“内外联通” 提高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8月13日,一声汽笛划破西安国际港站的天空。X9043次中欧班列满载光伏组件,缓缓启程,向西驶向阿塞拜疆巴库。这是一个里程碑的见证——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开行首列以来,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西安国际港站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3万列的车站,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国。这条横跨亚欧的“钢铁丝路”,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最繁忙的国际货运通道之一。

近年来,陕西围绕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全力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2023年,西安联合银川成功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获得中央资金支持。纳入补链强链的28个重点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等11个项目顺利完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从启动到建成仅用时77天,成为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中落地最快的实体项目。该码头目前已承担起经哈萨克斯坦发往欧洲的30%运力,跨里海班列实现“天天班”稳定运行。

随着重点项目持续推进,西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功能日益完善,空港与陆港“双港联动”效应凸显。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形成18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全境;“+西欧”线路拓展至26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2024年以来,班列开行已突破3000列,较去年提前40天达成这一目标,各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在空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实现中亚“五国七城”全覆盖,“一带一路”航线通达27国54城,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又一重要门户。

交通通道的畅通,直接带动了贸易的繁荣。2024年,陕西省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48.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2%,高出全国13.8个百分点。一条条铁路、一座座机场,正为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此同时,陕西客运枢纽建设也迎来融合发展新阶段。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运,实现民航、公路、轨道交通等多种方式一体化衔接;西安火车站完成改扩建,与地铁4号线无缝换乘;西安东站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集普速铁路、高铁、地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枢纽。

从陆上丝路到空中走廊,从货运通达到客运融合,陕西正以实实在在的“交通力量”,书写着丝路时代新篇章。

“城乡协同” 推动交通发展成果共享

一条条路、一趟趟车,联通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机遇、希望与民心。陕西交通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重塑城乡关系,改变百姓生活。

“十四五”以来,陕西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为抓手,建成规模超600公里,约1500公里项目加速推进,有效畅通城镇过境路段“肠梗阻”。与此同时,“四好农村路”建设遍地开花——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示范县、78个省级示范县,完善提升农村公路5万公里以上。如今,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和列养率实现全覆盖,一条条畅通无阻的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也是老百姓走出大山的“幸福通道”。

在西安,地铁三期工程加快推进,1号线三期、8号环线相继开通,使西安成为全国第7座地铁环线城市,“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形成。在全省范围内,“绿巨人”动车组已实现10个地级市全覆盖,定制客运、旅游包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约车平台上线“一键叫车”适老服务,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正变得更加多元、便捷。

陕西积极探索“交通+”融合发展新模式,累计创建24个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邮政、顺丰等主要品牌实现建制村按址投递全覆盖,“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更加畅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寄取包裹,新鲜果蔬沿着便捷的寄递网络第一时间送达城市餐桌。

惠民政策同样亮点纷呈。西安绕城高速“一天一块钱”包缴政策让西咸市民同享便利,“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减免通行费超200亿元。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出行成本,更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软硬兼修” 提升服务管理软实力

秋意渐浓,留坝县高江路化身一幅流动的油画——水杉火红、层林尽染,车辆穿行其间,仿佛驶入风景的深处。这条被誉为“最美乡村公路”的旅游环线,正是陕西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动缩影。

从建设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到打造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从绘制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到搭建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陕西交通强国五大试点任务正全面落地生根,一个便捷、高效、安全、智慧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清晰。

“十四五”以来,陕西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统领,系统性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全国的综合立体交通网。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陕西交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目前,全省正统筹推进“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为长远发展绘就“一张蓝图”。

陕西持续深化综合交通改革,成功组建陕西交控集团、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两大主力军。一批便民惠企举措落地见效:开办运输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培育低空经济新业态、创新收费公路政策。同时,公路桥梁隧道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构建,铁路建设监管职能不断强化,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日益健全。

放眼行业内外,交旅融合绘就着“诗与远方”的新图景。

以108国道、留坝旅游环线为骨架的“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交通网络初步成形,“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与“道班·宿”双双荣获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跻身民航局“四型机场”示范,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交旅融合入选新一批交通强国试点项目,陕西智慧正持续输出。

在智慧交通领域,陕西动作频频:西安至永寿智慧高速示范项目稳步推进;“陕易通”平台集成30余项便民服务;北斗系统全面覆盖“两客一危”车辆;西咸新区无人驾驶入选全国先导应用试点;低空物流开辟5大场景9条试点线路,其中第一批3条线路已常态化运营,低空经济新赛道布局稳步推进。

绿色转型同样成效显著:2024年铁路货运量达5亿吨,大宗货物“公转铁”成果巩固;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57.7%;激励支持各市区有序推进新能源公交车、老旧营运车船报废更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绿色出行“续航工程”贴心护航。

陕西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三抓三防”统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通过“监测—预警—响应”闭环机制,压实“三管三应三落实”责任。G5京昆高速、G70福银高速等安全韧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全力保障百姓出行安全。

蓝图已然绘就,奋斗正当其时。陕西交通系统将紧扣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赢“八场硬仗”,以“远近结合、内外联通、城乡协同、软硬兼修”为笔,描绘出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新图景。一条条畅通的交通动脉,变成一条条美好生活的纽带,继续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注入磅礴动能。

(张力峰 白秋薇/文 黄金峰/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