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宝妈”,家住西安市新城区东方社区的郭美辰曾对再就业感到担忧:“我年纪不小了,文凭也不占优势,此前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听说可以在“家门口”的服务驿站找到工作,37岁的郭美辰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登记了自己的个人信息。6月初,通过新城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的“牵线搭桥”和就业指导帮扶,郭美辰成功入职一家物业公司干起了行政工作。
“入职已有一个月时间,工作虽然忙点,但感觉生活充实了,也对未来有了期盼。像我这样的大龄求职者能够再就业,多亏了服务驿站的帮助。”7月16日,说起如今的新工作,郭美辰很知足。
大龄群体是就业困难群体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衰退、技能储备不足等因素导致大龄劳动者就业难度较大。”在新城区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李昱冬看来,搭建精准帮扶平台,推行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实现稳就业至关重要。
为精准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更好就业,今年以来,新城区通过辖区街道和社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不断延伸就业服务“触角”,开展多场次就业服务进社区活动,并组织特色培训班,帮助群众在“家门口”提升技能,实现就业。
为就业困难群体打开“求职大门”,是陕西稳就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陕西多措并举,从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
今年4月,省人社厅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部署全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
通知明确,加强分类精准帮扶,结合就业援助对象特点,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综合运用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服务、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服务措施,制定“一对一”援助方案。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就业援助工作中,陕西将强化大龄岗位开发,挖掘创造适合大龄人员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引导用人单位开发适合的岗位,支持公共部门、基层社区推广“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大龄人员的灵活就业模式。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汉中市汉台区的金卓雄曾对前途充满担忧,南下打工实属无奈之举。
得知可以在“家门口”参加技能培训,金卓雄随即报名参加,并通过学习考取了焊工证,在老家成功入职一家企业。“掌握技术,对求职有很大帮助,现在每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元,还可以照顾家庭。”金卓雄说。
技能是立身之本、就业之钥。我省此前发布通知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项目化技能培训。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技能培训,可从根本上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稳定性,使他们学习技能,并实现就业增收。(记者:周明 见习记者: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