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政府 > 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情况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6-07 08:24

6月4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金东,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主任冀武出席,介绍陕西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华广洪主持。

华广洪: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大气污染防治情况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金东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陕西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大气环境办公室主任冀武先生。

下面,首先请张金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张金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2020-2021年秋冬季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2020-2021年秋冬季(2020年10月1日-2021年3月31日),全省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具体情况如下:

(一)纳入汾渭平原考核的关中地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国家汾渭平原考核的关中8市(区)综合指数平均为5.61,同比改善4.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12天,同比减少3.1天;PM2.5平均浓度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8市(区)全部完成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国家要求的控制目标,除铜川市重污染天数超出控制目标1天外,其余7市(区)均完成秋冬季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

(二)全省13个市(区)空气质量情况全省13个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09,同比改善3.0%,商洛、安康、延安空气质量较好,西安、咸阳、渭南空气质量较差。除汉中、安康外,其余11市(区)空气质量同比均有所改善;优良天数平均126.7天,同比减少2.8天,减少的原因是今年一季度发生了几次沙尘暴天气,都是外来输入的。13个市(区)优良天数最多为商洛(164天),最少为咸阳(94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9.3天,同比减少0.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最少为安康(未出现),最多为咸阳(19天);PM10平均浓度9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宝鸡、韩城、榆林、西咸等4个市(区)改善,延安持平,商洛、西安、安康等8市(区)有所上升;PM2.5平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除安康同比上升,延安持平,其余市(区)同比改善。

(三)各县(区)空气质量情况。2020-2021年秋冬季,全省127个县(市、区)、开发区、新区(新城、基地)建成区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其中陕南地区最好,陕北次之,关中较差。关中地区69个县(市、区)、开发区、新区(新城、基地)建成区空气质量指数平均为5.27,较去年同期改善4.9%,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5个县依次为宜君县、旬邑县、麟游县、长武县、淳化县,较差的5个县(区)依次是渭南市高新区、咸阳市秦都区、咸阳市高新区、咸阳市渭城区、西安市阎良区。陕北地区26个县(市、区)、开发区、新区(新城、基地)建成区空气质量指数平均为4.27,较去年同期改善4.9%,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5个县依次为黄龙县、富县、宜川县、志丹县、延长县,较差的5个县(区)依次是府谷县、绥德县、神木市、榆林市横山区、定边县。陕南地区32个县(市、区)、开发区、新区(新城、基地)建成区空气质量指数平均为3.53,较去年同期变差3.5%,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5个县依次为镇坪县、留坝县、佛坪县、太白县、镇巴县,较差的5个县(区)依次是汉中市经开区、南郑区、汉台区、商南县、勉县。

、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大气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精心谋划部署,强化攻坚措施,加强跟踪督办,全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秋冬季大气攻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秋冬季攻坚战,省委书记刘国中主持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全体会议,专题研究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就秋冬季大气治理提出明确要求。省长赵一德召开秋冬季铁腕治霾电视电话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书记、省长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秋冬季管控措施落实。省政府每月召开推进会,通报点评阶段工作。各地市对标对表目标任务,逐项抓落实,强力推进攻坚任务。

(二)紧盯重点时段不断完善秋冬季攻坚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大气质量预警提示机制和调度通报点评制度,坚持定期调度通报和公开空气质量信息,全省上下形成信息共享、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针对大气攻坚关键时段,及时在全省开展“蓝天保卫战决战决胜攻坚行动”,加强节日期间烟花爆竹禁限放,禁止露天焚烧,加强扬尘管控,紧盯重点企业,精准施策,为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完善大气污染举报制度,将拒不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未经审批启用燃煤锅炉等纳入新修定的《陕西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办法》,通过全民参与、督导整改、专业治理,汇聚治霾最大合力。

(三)坚持创新管理,扎实推动科学精准治霾。开展全省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关中地区完成76台工业炉窑废气深度治理;50家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完成高效污染防治设施建设;34家工业企业完成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测7700余辆;建成16个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点。各市(区)凝心聚力,共抓落实,全力冲刺,推动年度目标、“十三五”目标和秋冬季攻坚圆满收官。西安市启用“智慧环保”综合监控智慧平台,提高科学、精准治污能力;宝鸡市组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和重点排污单位专项执法检查,完善涉气污染源清单;咸阳市、安康市建立“白黄红”三色督办机制;渭南市实施主城区过境大中型货车及低速载货汽车分流绕行方案;铜川市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作5期专题暗访片,会议公开通报;延安市实行“目标、任务、时限、责任”清单管理;榆林市确定37项攻坚行动,周周夜查,月月调度点评;汉中市组织相关部门500余人成立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队伍;杨凌示范区出台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责任追究十条措施;韩城市建立“日报告调度、周通报督办、月总结表彰”机制体制;西咸新区建立“一单两罚”机制,对问题单位和辖区政府及主管部门同步处罚。

(四)强化区域协作,有序推进联防联控。一是推动汾渭平原区域协同攻坚。召开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联络员座谈会,推进汾渭平原秋冬季攻坚方案任务落实、区域联防联控以及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汾渭平原各市(区)秋冬季治理目标和措施,实施清单化管理,有力有序推进工作。二是强化区域预警提示。利用西北区域(汾渭平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不断完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会商制度,高标准完成汾渭平原空气质量预报任务。三是统筹做好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2020-2021年秋冬季期间,会商发布汾渭平原预警提示函3次,汾渭平原14市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同向发力、协同治理。

(五)完善应急清单,积极响应重污染天气。关中各市(区)修订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开展企业绩效评级。将9840家企业和6558家施工工地纳入应急减排清单;坚持分类施策、差异化减排,避免“一刀切”,对35个重点行业3068家企业进行评级,785个工程和64家企业纳入保障类清单,细化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到具体生产线、生产环节、生产设施,实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一厂一策”,做到精准治污减排;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通过定期组织会商研判,启动关中区域橙色预警2次;各市(区)主动应对,扎实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共发布橙色预警22次,黄色预警11次;经测算,在应急响应期间PM2.5日均浓度下降11%,实现了应急响应“削峰缩时”的减排目的。

(六)加大监督帮扶,层层传导攻坚压力一是开展综合督查。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5个督查组,聚焦关中地区,聚焦大气重点任务开展督查,发现重点问题258个并及时通报、督促整改。二是开展冬季涉气源执法检查。省生态环境厅组成8个组,以关中地区为重点,兼顾陕北、陕南,采取“两不两直”(即不告知、不陪同,直奔基层、直奔现场)加夜查方式,检查186个涉气源点位,对发现的问题,通报反馈各地并跟踪整改。三是开展重点包抓帮扶。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5个执法督查帮扶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问询与约见相结合,交办与督办相结合,对关中8市(区)开展执法督查帮扶工作,累计发现问题184个,全部移交各市(区)整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国家减污降碳总要求的起步之年,我们将以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积极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PM2.5O3协同治理、NOx和VOCs协同减排,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推动绿色运输、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加快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谢谢大家!

华广洪:

谢谢张厅长的情况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请媒体朋友开始提问。

陕西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陕西日报记者。在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过程中,全省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关中8市(区)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1天,但平均仍达到12天。“十四五’期间国家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我们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冀武: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2020年10个国考城市重污染天数6.1天,同比减少8.9天,超额完成较2015年下降25%的国考目标。延安、安康、商洛未发生重污染天气,铜川、榆林重污染天数分别为3天、1天,一半国考城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重污染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重污染天气应对“绩效分级、差异管控”为重要手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污染减排和高质量发展双赢。经过努力,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一是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减排清单。进一步完善工业源清单、扬尘源清单(施工工地等)、涉大宗物料运输单位清单、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源管控清单。对于涉及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或涉及国家战略性产业等的保障类工业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应严格审批流程,并纳入相应应急减排清单。建立应急减排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

二是深化推进绩效分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将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政策宣传到每一家涉及的企业。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治理升级等措施提升绩效级别。通过鼓励级别提升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增强智能化监管手段,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各地在应急减排清单中详细明确应急减排措施,确保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工业源应急减排措施细化落实到具体生产线、生产环节、生产设施。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对应急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等手段,筛选应急减排措施不落实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不落实、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生产记录造假等行为,对有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华广洪:

请继续提问。

各界导报记者:

您好,我是各界导报记者。当前臭氧污染逐渐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请问我省在今年夏季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上将做哪些工作?

冀武: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2018年,我省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占比首次超过PM2.5,近3年来,占比均超35%,臭氧污染已成为影响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优良天数损失的关键因素,当务之急是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各地各部门要夯实责任,统筹推进,科学、精准、高效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工作。

一要科学“抓”。科学制定全省“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蓝天保卫战年度工作方案,突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氮氮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减排,做好区域联防联控,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要精准“治”。各地各部门要对标对表《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用手册》要求,全面排查区域内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储油库和排放油烟的饮食企业,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环节查漏补缺,逐项明确治理内容,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全面提升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治理设施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大力推动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物流配送等车辆替换新能源汽车工作;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三要源头“防”。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要加密监测和分析,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及时通报气象条件和臭氧污染变化趋势,关中地区城市要根据臭氧污染预测,加强联防联控联治;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增湿作业,减小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建立“散乱污”企业监管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散乱污”企业反弹。鼓励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生产调控、错时生产,引导油库和加油站夜间装、卸油。积极引导石化、化工、煤化工、制药和农药等行业企业合理安排停检修计划。合理安排大中型装修、外立面喷涂、道路画线、沥青铺设、杀虫剂喷洒等市政计划。

四要依法“管”。聚焦臭氧污染防治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创新执法方式,对排放稳定达标、运行管理规范、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无组织排放、旁路排污的企业,严肃查处;对违法情节严重、屡查屡犯的,形成典型案例公开曝光。要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合法经营,防止“一刀切”等做法。

华广洪: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三秦都市报记者:

您好,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省将做好哪些重点工作 ?

张金东: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物、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方针,统筹污染防治和应对气侯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宽度,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与老百姓的期望和国家的控制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大气污染需要长期性、持久性的治理。

今年也是关键之年,将从六个方面抓好工作。

一是以能源革命和散煤治理为核心优化能源结构。关中地区持续巩固清洁取暖和散煤替代工作成果,陕北地区扎实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工作;关中地区持续压减散煤,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扩大关中地区热电联产供热面积,推动西安等大中城市实施中长距离供热,充分释放和提高供热能力。

二是以绿色化改造为关键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等钢铁企业完成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及大宗物料运输清洁化改造;整合执法、监测、行业专家等力量,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行业以及油品储运销为重点,针对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露检测与修复等10个关键环节开展排查整治,加强VOCs治理指导帮扶和能力建设,加快解决突出问题。

三是以推动车船结构升级为突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陕西运输以公路为主,带来很大的排放。铁路运输减少的污染物排放很明显。我们要支持涉大宗货物运输的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新(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减少汽车运输;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持续推动高排放柴油货车淘汰;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陕西是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大省,争取做推广大省,公交、市政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

四是以扬尘管控和露天焚烧控制为重点加强面源污染治理。要减少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加大道路扬尘管控,加强对工业企业堆放物料场所的管控,对露天烧秸秆、烧垃圾、祭祀烧纸等进行管控,减少燃烧带来的排放。

五是以差异化管控和激励约束政策为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夏季臭氧控制为重点,坚决管控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以秋冬季为重点,做好重污染天气有效应对;针对十四运生态环境质量管控,省生态环境厅已设立环境质量保障专班,我们要保障比赛期间空气质量良好,比赛场馆内空气质量达标,同时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六是以三大治污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精准治污,强化监测“千里眼”支撑作用,强化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能力;坚持科学治污,以PM2.5O3污染协同防治为重点深化“一市一策”工作模式,对重点县区实行“一县(区)一策”;坚持依法治污,充分运用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的管控手段,强化执法和督查,提高管控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做到精准执法、高效督察。

华广洪:

再次感谢两位发布人的发布,也感谢与会的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