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介绍我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有关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6-11-24 15:05
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介绍我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向莅临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和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一直以来关注和支持陕西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记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长期奋战在地质调查、勘查找矿战线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真诚的敬意!
近一段时间,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捷报频传。继日前发布了地质找矿成果之后,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世界级地质遗迹——汉中天坑群阶段性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这项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成为我省新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就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有关情况,向媒体朋友作以简要介绍。
一、基本情况
汉中天坑群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属全省地质调查行动计划内容,由我厅批准立项、省地调院组织实施、省地调中心具体承担。自今年后半年启动以来,在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参战的地质调查工作者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科学严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红外测量、无人机航拍等方式,目前已完成初步调查,圈定遗迹总面积约5019平方公里。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不畏高温酷暑,不惧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攀岩爬壁、风餐露宿,遗迹背后的事迹可歌可泣,事迹背后的精神可敬可叹,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才取得今天的初步成果。通过对6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深入调查,在汉中南部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结合部位,新发现地质遗迹200余处,其中天坑49处(超级1个、大型17个、常规31个),直径50-100米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它如峰丛、洼地、石林、地缝、峡谷、湖泊、石芽等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镇巴县三元镇和南郑县小南海镇集中区天坑最为密集,岩溶地貌景观形态最为完整,分布有单体规模最大的镇巴圈子崖天坑、形态最典型的镇巴天悬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郑伯牛大型天坑。另外,西乡县骆家坝镇集中区则发育有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和商周时期川陕最大悬棺遗址——“神仙崖”悬棺墓。
二、主要特点
10月25日至28日,我们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际洞穴联合会、亚洲洞穴联盟、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捷克洞穴协会、法国洞穴联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及省内有关院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了实地勘查和成果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在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其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完整性以及可保护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科考探险、观光浏览、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或价值,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意见,本次发现的汉中天坑地质遗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原始程度高。从地质遗迹本身的物质组成看,天坑、石林、溶洞等都是发育在由古老而坚硬的碳酸盐岩地层之中。这些地层成岩程度高,抗压性强,产状平缓,为其保持自然状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从地质遗迹周边环境看,地质遗迹分布的最核心区域,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岩溶系统完整,生态系统良好,各类地质遗迹均保持原始状态、自然状态、天然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是最为完整、最具自然状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
二是科考价值大。首先,汉中天坑群是北纬32。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也是我国岩溶台原面上发育数量最多的天坑群,对其形成机理、条件、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将对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其次,汉中天坑群岩溶系统由多条干谷、洞穴等共同构成一个有序洞穴-水文地质系统,对于揭示岩溶地表水流变迁与地下河洞穴洞道发育的关系、地下形态与地表形态相互转化的关系、汉中盆地断陷与洞穴峡谷形成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再次,天坑洞穴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冲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以及重力崩塌堆积物等,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宝贵素材。另外,天坑群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特别是鼯鼠等濒危物种的发现,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提供了极佳场所。
三是开发前景好。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大巴山自西向东蜿蜒200余公里内,天坑、洞穴、地缝、峡谷、瀑布等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稀、奇、峻、雄、险、秀”等特征。特别是呈带状分布有多个世界罕见、十分稀有、超大规模的天坑群,集天坑、洞穴、峡谷、溶洞、飞瀑、峰丛、洼地等浑然一体的自然风景,是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宝贵旅游资源,对于丰富旅游产品、挖掘旅游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地洞河天坑、天悬天坑、圈子崖天坑,坑壁飞瀑直下,地下暗河涌流,洞群相互连通,原始森林茂密,极具神秘感;南郑小南海大佛洞、镇巴三元金珠洞以及其他洞穴中,钟乳石形态各异、绚丽多彩、数量巨大,极具观赏性;回龙沟、白天河、西流河等峡谷,有连绵的悬崖绝壁、飞泻的泉瀑流水、多彩的花草植被,极具游览性。
上述情况和相关资料,本次会议以纸质和电子文件形式已向大家全面提供,敬请参阅。
三、工作打算
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今天的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后续的调查、科研、保护和开发利用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深度调查。我们将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地质工作者继续发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全域调查为重点,完成重点工作区之外的岩溶区地质遗迹资源地面调查;联合国内外岩溶地质专家在南郑小南海天坑群等地质遗迹集中区开展洞穴探测及成因分析工作;组织多部门多行业对天坑群开展综合调查,并对天坑群地质遗迹科学价值进行论证和鉴定,为人类认识理解地质现象、追索地球演化过程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严格落实保护措施。按照此前我们与汉中市政府沟通制定的保护办法,以地方政府为主,切实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借鉴世界地质遗迹保护的先进经验,采取技术性、生态性、制度性等方面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制定出体现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的保护工作方案,建立天坑群岩溶地质研究工作站,对天坑群地质遗迹的成因、演化及其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观测、探测和研究工作,适时启动国家乃至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全力以赴把这一十分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保护好。
三是科学编制开发规划。我们将与地方政府加强协作,指导地方政府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科学编制开发利用规划,合理有序的进行开发,发掘和利用好这一地质遗迹的价值,努力把这一天造地设的“地质自然博物馆”和大自然赐予“地球的礼物”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
最后,请媒体界的朋友们对汉中天坑群的调查、保护与开发给予高度关注、跟踪报道、深度宣传!并请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我省国土资源事业!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