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岭发布《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政策解读有关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6-08-16 09:53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岭发布《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政策解读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加快破解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决定以省为单位实施综合医改试点,2015年选择4个省开展第一批试点,2016年启动第二批试点。作为国家第二批综合医改试点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娄勤俭书记主持召开省委深改组会议研究讨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对做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5月30日,省政府召开启动大会。省长胡和平和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姚引良主持会议,副省长王莉霞安排部署有关工作。6月6日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实施方案》。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是向新闻界的朋友们并通过各位向全社会介绍《实施方案》,解答大家关心的政策和问题。
《实施方案》由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实施步骤、组织保障等四部分构成,共30项重点任务。按计划将分三个阶段实施试点。今明两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动员部署,制定配套政策,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我们将以推进健康陕西建设为引领,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而展开。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强化补短板、兜底线、强基层,提高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获得感。二是突出创新,体制创新着眼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机制创新着重破除逐利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创新着力提高公平效率。三是强化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做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省市县各级上下联动,卫生计生系统与相关部门单位联动,市县、陕南、陕北、关中等区域联动,释放改革叠加效应。四是攻克难点,在关键环节和领域取得突破,重点是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药品供应、建立综合投入补偿机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五是统筹各个领域改革,整体推进,包括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综合监管、支撑保障等六大体系的改革。实施综合改革有三个目的:加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医改新模式。
二、重点突破领域
综合试点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在关键环节和领域取得突破。
(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运行新机制。医疗、医药、医保“三医”同时发力,加快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首先,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实行药品(不含中药饮片)零差率销售。完善药品分类采购办法,优化配送环节,推行“两票制”,以最低限价分批推进医用耗材阳光采购。采取重点品种监控、处方点评、药品负面清单、合理检验检查、医保审核监管、打击商业贿赂等综合措施,彻底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间的利益链。其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带量模拟测算,适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比价关系。第三,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按照“两保合一、三医联动、方便群众”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保制度,实行市级统筹。探索建立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应急救治、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在经办环节的衔接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第四,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行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推进院长年薪制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医院运行效益。
(二)推进分级诊疗。一是提升基层能力。推行医疗集团、医联体模式和县镇村一体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有足够的能力接诊。二是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按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标准,建设全科医生队伍。推行家庭签约服务,实行“团队签约、责任到人、挂牌公示、上门服务”,根据考核兑现报酬,让基层愿意接诊。三是畅通双向转诊渠道。通过医保杠杆和利益调节,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四是利用好信息技术。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应用和“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同时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夯实分级诊疗基础,经过努力形成合理的就医新秩序。
(三)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一是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政府补助标准,今年新增40元,提高到4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今年提高到45元。二是保障群众用药,二级及以上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40%以上,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可分别使用30%、20%的非基本药物。三是强化用药监管,对重点监控品种、超常使用药品、高值医用耗材进行跟踪监测,及时预警干预,促进安全用药。四是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优先将儿童、妇女、老人和贫困人口纳入项目,将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整合为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项目,并扩展到所有县,为群众提供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服务;重大传染病实行专病专防精细化策略,降低发病率,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四)深化支撑保障改革。一是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短期是定向招聘医学本科毕业生政策;长期采取增加招生计划、增设临床专业等措施,让基层有人看病、能看好病。二是创新编制管理,开展编制备案管理探索,放开人事权,实行全员聘用,搞活绩效考核,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用好人才、用活人才。三是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一方面加快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实现健康、诊疗、检验、用药等信息互联互通。一方面推行“互联网+医疗”,应用好远程会诊等信息系统,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五)“放、管、服”相结合发展社会办医。“放”是指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行业。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养结合、护理院等机构,以及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不受规划限制,非禁即入。“管”是指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和不良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健全非公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服”是指在技术培训、提升业务和管理能力、科研立项等方面提供好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主要特点
(一)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所有市、县和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医药、公卫、医保、监管等多领域同步推进,政策间的衔接更加紧密。
(二)更加突出破解重点难点。深化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次试点,只突出关键环节和领域,路径十分清晰,强调了联动,以点促面,整体效果更加明显。
(三)医院医生定位更加明确。扭转医院趋利行为,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院长年薪制、行业薪酬改革,将医院收入与院长、医生脱钩,医院、医生更加职业化,医生身份实现回归。
(四)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加快转变。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实现群众就近就医。互联网+医疗服务、远程会诊、信息化技术应用,大医院门诊向社区下移,一体化和医疗集团、医联体改革,群众就近就能看好病。公共卫生服务方式转变,家庭签约、全科医生、覆盖人的生命全过程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加快形成,群众健康管理和干预将进一步加强,少生病逐步得以实现。
(五)群众是最大受益者。通过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群众就医选择更加多样化、有序化。大处方、大检查等不合理医疗行为逐步消除,医院费用结构日趋合理,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就医负担会明显改善。大病保险和贫困人口大病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健康脱贫将如期实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务”,跨区域、跨省区异地即时结算,群众结算更方便。
综合医改试点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欢迎大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共同营造积极参与、广泛支持试点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