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梁振思发布“创新机制、精准扶贫”有关情况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4-12-24 11:40
2014年12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梁振思发布“创新机制、精准扶贫”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14年是扶贫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之年。根据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安排,下面,我就全省今年创新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情况,向大家作一通报。
陕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总体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纳入全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加强领导,高位推进,改革创新,精准扶贫,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整体态势良好,预计减贫100万人的任务可顺利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精准扶贫机制初步建立
年初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移民搬迁电视电话会议、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等,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研究部署中办2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和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中办25号文件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陕办字〔2014〕28号),提出了六大机制改革和十项重点工作。
创新扶贫开发考核机制方面,省上印发《各市(区)和省直部门2014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下调了对各市GDP考核分值权重,各市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数量、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城乡居民收入比、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考核分值权重。西安、安康两市率先取消对11个贫困县的GDP考核。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方面,制定《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识别工作的对象范围和方法步骤,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建立干部驻村联户扶贫机制方面,印发《关于做好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要以单位包村为基础、以工作队驻村为手段,突出开展干部联户帮扶,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脱贫、不脱钩。
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方面,起草《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将92%的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直接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 85.5%项目资金直接用于扶持到户,探索实施了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方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功能,积极做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金融支持工作的实施意见》;镇安县积极探索整合涉农资金建立精准扶贫贷款储备金,放大贷款额度,发放精准扶贫信贷产品的金融服务模式。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方面,印发《关于落实<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的意见》,对社会扶贫资源筹集、配置、使用、监管机制创新进行安排部署。
十项重点工作方面,相关牵头单位分别制定出台了《村级道路畅通工作实施方案》、《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特困人口搬迁工作的通知》、《陕北关中地区移民搬迁规划实施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2014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陕西省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目前,精准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备,精准扶贫机制初步建立,涌现出了石泉县“三五”扶贫工程、商洛市“双促双包”等精准扶贫先进典型。
二、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省委、省政府把精准扶贫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预计全年实现减贫100万人。
一是严密组织建档立卡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严密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对象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省共识别认定贫困村8808个、国家标准(2736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下贫困人口451万人、省级标准(2875元,2010年2500元不变价)下贫困人口575万人,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干部驻村联户扶贫。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级组织、扶贫部门对驻村工作队队长、扶贫挂职副县长和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全省实际组建驻村工作队7158个,选派挂职副县长56名、驻村干部1.86万人,组织近12万名干部开展联户扶贫,结对帮扶20.4万贫困户,推动了精准扶贫各项措施的落实。商洛启动实施“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全市参与单位1022个、干部职工3.34万名,累计投入资金6.08亿元,启动实施包扶项目6800个。
三是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全省安排移民搬迁11.43万户42.35万人。其中,省扶贫办牵头的陕北、关中地区搬迁5.43万户19.55万人,完成建房面积348.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1.4亿元。宝鸡出台了两年解决全市3600户特困人口安全住房问题的实施方案。西安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市财政投入移民搬迁资金2.7亿元,是上年度的4倍多。
四是精准实施专项扶贫。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34亿元、整合行业项目资金8亿元,对“十二五”规划中的1297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续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2亿元,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雨露计划”培训5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6.36万人。以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为重点,投放小额信贷资金67.6亿元,扶持带动近200万贫困人口。
五是大力实施行业扶贫。省上领导亲自带队进京汇报协调项目,促成交通、水利、卫生、科技、产业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对19个省级部门落实片区扶贫支持政策情况进行督查,有效促进了行业部门向片区的优先倾斜。行业部门成为片区攻坚主导力量,截至目前,三大片区共启动实施各类项目19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2437.53亿元,片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民生事业、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六是扎实推进社会扶贫。以国家设立“扶贫日”为契机,围绕“扶贫济困、践行友善”主题,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宣传、项目征集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掀起新的社会扶贫热潮。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0个。全省1481家企业参与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投入资金1.43亿元。新申报的世行“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构建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准,列入2015—2017财年备选项目。省级单位“两联一包”、市县单位和企村结对包村扶贫、“富县帮贫县”工程、外资扶贫等效果明显。
三、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完善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制订出台省市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办法,指导县级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扶贫机制,以财政扶贫资金为依托整合涉农资金,建立扶贫贷款储备金(担保金),放大贷款额度,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完善社会扶贫机制,抓住全国“扶贫日”机遇,建立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组织动员机制,吸纳社会资金支持扶贫开发。
二是着力转变方式。落实机制创新,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于转变工作方式,着力抓好“三个转变”,即扶持方式从间接扶持转变为直接扶持,重点从依靠项目带动扶贫对象脱贫,转变为“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持到村到户;工作方式从项目管理转变为对象管理,重点从确定项目、实施项目、带动贫困户的项目管理,转变为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针对性扶持、全程跟踪监测的对象管理;管理方式从共同负责转变为分工有序,省市指导和监管、县级决策和管理、镇村实施和监测;实现“五个到村到户”,对象识别到村到户、规划计划到村到户、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帮扶力量到村到户、监测考核到村到户。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以县为单位,瞄准当年需要脱贫的人口,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完成脱贫100万人的年度任务。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建立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对项目资金和帮扶措施实施全程监测,开展精准考核。总结“十二五”扶贫规划落实情况,对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十年扶贫纲要开展中期评估,组织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协调相关部门把片区攻坚《实施规划》重大项目和行业精准扶贫十项重点工作纳入“十三五”行业规划。
责任编辑:田子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