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2年陕西蓝皮书》有关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4-03-28 11:17
发布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 石英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石英,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新近出版的《2014年陕西蓝皮书》的主要信息,并与我的同事们一起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陕西蓝皮书》是由陕西省社科院组织编撰的连续性年度智库产品,也是陕西省社科院整合精锐力量精心打造的咨政优势品牌,其内容主要是关于陕西各领域发展态势与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从1998年至今,陕西省社科院历经17年的探索实践,累计研创编撰《陕西蓝皮书》40部,其原创性、前沿性、实证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等特征逐年提升,其决策参考、政策先声、投资指南、新闻来源和数据资料库等功能,在推动陕西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年的《陕西蓝皮书》,都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各界热议的重点话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与新闻工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发布的《2014年陕西蓝皮书》包括3本,分别是:《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4)》、《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4)》和《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4)》,均由国内权威皮书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日前正式出版。
《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4)》包括“总报告”、“综合篇”、“区域篇”、“产业篇”四部分内容。其中,“总报告”在理性分析2013年全省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对2014年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综合篇”深入研究了全省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对陕西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十二五”以来陕西发展方式转型与结构调整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估。“区域篇”针对陕西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构建陕西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等重点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产业篇”着重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房价走势及货币政策调控、电子商务、能源消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治污降霾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报告》认为:当前陕西经济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具有投资拉动、资源支撑、机遇助推、国企引领、局部突破等鲜明特征,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多向扭曲、现代要素支撑缺失、经济效率普遍较低、生态压力日趋严重、收入水平低且差距较大等五大问题。《报告》建议陕西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欧亚综合经济园区为抓手,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引导优势龙头企业走出去。针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问题,《报告》建议从加快提高经济综合实力、调整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下功夫,着力破除制约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报告》预测:2014年陕西经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经济发展质量较上年将有所提升,增速较上年趋缓,但仍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将保持在11%左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在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27%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将达到40%左右,全省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可分别达到11%和14%,全省CPI增速仍将维持在3%左右。
《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4)》通过“总报告”、“年度热点”、“民意调查”、“专题报告”、“区域报告”和“大事记”六个板块,真实地反映了2013年陕西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对2014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和研判。其中,“年度热点”部分对社会管理创新、新型城镇化、大学生就业、环境保护,以及公益组织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民意调查”部分以公众对“中国梦”的认知与评价、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网络舆情,以及城市居民社区生活感受等议题为核心,客观呈现了公众对年度社会热点的看法和感知。“专题报告”部分以保障房建设、社会救助、失地农民生活、防灾减灾、流动人口发展等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研究重点。“区域报告”部分深入调查研究了关中农村宗教信仰、陕北生态环境治理、陕南扶贫开发、西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等各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典型问题。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51%的公众表示心中的“中国梦”就是“舒适的生活”,希望“上学看病不再难”、拥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收入”的公众分别为48.5%、47.7%和45.8%。根据陕西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期望,《报告》建议制定《陕西省民生工程中长期规划》,明确以“民生”为主的公共财政分配和支持理念,加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持续投入,进一步优化各地区、民生各领域的投入结构,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报告》还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陕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着城镇管理方式单一、农村社会事业建设落后、城乡文化体系难以融合等诸多问题。建议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农民利益,形成公正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破除新市民适应性障碍;加大惠农力度,形成城乡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4)》分为“总报告”、“宏观视野”、“公共文化”、“行业报告”、“区域报告”和“大事记”六个部分。其中,“总报告”系统总结了2013年陕西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描绘了全省主要文化行业及各地市文化发展的风貌。“宏观视野”部分将研究焦点定位于文化产业融资和民营博物馆发展领域。“公共文化”部分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陕西文学、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陕西古籍的存藏与利用、关中名人祠庙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调查和理论阐释。“行业报告”部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农村科教电影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保护、西周青铜器文化遗存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区域报告”部分将曲江文化产业发展和商洛柞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是陕西文化建设获得大丰收的重要年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显著,出版行业、广电业、戏剧领域、文博事业、美术事业、文学创作等方面成果丰硕,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形成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同时也存在速度快而总量不足、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等突出问题。《报告》建议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加大对薄弱地区的引导与扶持,对会展、动漫、广告、设计等行业给予投资倾斜,进一步开拓、延伸产业链,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联动发展格局。《报告》分析认为: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将成为未来数年内陕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全省文化产业将以年均25%以上的增速向前推进,预计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2017年达到6%以上,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将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
总体而言,2014年的《陕西蓝皮书》坚持专家立场和学术视角,全面展示陕西发展亮点,深入分析陕西发展难点,科学预测陕西发展趋势,对全省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突出问题进行了客观总结和理性研判,深入探讨了陕西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和破解瓶颈之道。与往年蓝皮书相比,其内容更为丰富,观点更加鲜明,对策建议更具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